【煤】

【煤】

是一种具有可燃性能的沉积岩。由古代植物遗体堆积在湖盆、海湾、浅海等地方,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化而成。主要化学成分为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煤有无烟煤、烟煤和褐煤三种主要类型。在地质时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气候潮湿、植物茂盛。大量繁生的植物在封闭的湖沼或海湾堆积下来,并迅速被泥沙覆盖,使植物遗体与大气隔离,避免氧化分解而得以保存,后来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变成煤,泥沙变成了砂页岩。煤的上下岩层分别称为顶板和底板。夹有煤层的一套连续沉积的沉积岩层,通称煤层。由植物转变成煤的过程,统称为成煤作用。煤的形成可以分三个阶段:(1)菌解阶段,即泥炭化阶段。大量植物遗体堆积在水下,被泥沙覆盖起来逐渐与氧气隔绝,在空气不足的条件下,嫌气细菌促使有机质腐烂分解而生成泥炭。植物被细菌分解腐烂的作用,叫菌解作用。(2)煤化阶段,即褐煤阶段。当泥炭被沉积物覆盖后,便成了完全封闭的环境,细菌作用逐渐停止,随着压力增大,温度升高泥炭发生压实、脱水和胶结,碳的含量进一步增加,逐渐固结形成褐煤。同时上覆的泥沙固结成砂页岩这种作用称为煤化作用,实际上这是一种成岩作用。褐煤是泥炭进一步变化的产物,颜色和条痕皆为褐色或近于黑色,光泽暗淡,比重0.8—1.3,基本上不见有机物的残体,质地较泥炭致密。用火柴可以引燃、有烟。(3)变质阶段,即烟煤及无烟煤阶段。褐煤是在低温和低压下形成的。如果褐煤埋藏在地下较深位置,就会受到高压高温的作用,使褐煤中水分和挥发成分减少,含碳量相对增加,密度、比重、硬度、光泽增加,变成烟煤。这烟煤的颜色和条痕皆为黑色,有光泽、致密状,比重1.15—1.5,用蜡烛可以引燃,火焰明亮,有烟。无烟煤是烟煤进一步变质形成。质地坚硬,颜色条痕为黑色,有光泽,贝壳状断口,比重1.4—1.7。蜡烛不能引燃,燃之无烟。如果再进一步变质,无烟煤可以变为性质完全不同的石墨和天然焦。在成煤过程中,碳的成分逐渐增加,而氮氢、氧逐渐减少。煤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动力,有“工业的粮食”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