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扩张说】
2025年09月17日
【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由美国的赫斯(H.H.HeSS)和迪茨(R.S.Dietz)提出的。他们根据大量的大洋地质、地貌和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地壳厚约70—100公里的岩石层下面是厚为几百公里的软流层。对流作用发生在软流层内,对流速度每年约一厘米至几厘米,对流所产生的拽力,作用于岩石圈的底部,而不是地壳的底部。深部物质在大洋中脊处涌升,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它们从中脊的轴部向外作对称运动或扩张,到汇聚区又流入地下,熔化在软流层中。这个循环系统可达几千公里。海岭是对流的上升区,海沟是下降区。海岭两边地形非常崎岖不平;海岭上热流较高;离大洋中脊愈近,沉积物愈薄;基底地层愈近中脊愈年轻;海底死火山和平顶山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具有交替变化的极性磁异常带,在中脊两侧作对称排列,记录了各时期玄武质岩浆的磁场方向,这些都是海底扩张的证据。由于海底扩张,整个海底每三、四亿年就要更新一次,这就是海底沉积很薄和海底没有比中生代更老的岩层的原因。对流的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的情况,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大陆随硅镁层一起流动,当大陆达到对流的汇聚点时,因大陆较轻,便相对稳定。而硅镁层由大陆下部拐入地下,所以一般说,大陆常座落在对流汇聚的地点。但如果一个新的对流循环,恰恰由一块大陆下面上升,则大陆将被冲破而形成新的断裂。所以,大陆常处在压性应力之下,从而产生褶皱、逆掩断层和其他挤压型构造;海洋盆地则处于张性应力之下,从而海岭、海沟常被转换断层所切断。另外,若大陆随硅镁层一起漂移,它的前缘并不受力,因而比较稳定,这相当于大西洋海岸的形式;若硅镁层由大陆下部拐入地下,由于拽力,将在大陆边缘形成山脉和岛孤,这相当于太平洋海岸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