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
2025年09月17日
【彝族】
人口约545万多人(1982年)。大部分聚居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其余分别聚居于四川其他地区及滇、黔、桂等地。彝族在不同地区由于方言不同,有很多不同的自称。在四川大、小凉山、黔西、云南昭通、武定、石屏等地的彝族自称为“诺苏”,约占彝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云南哀牢山、无量山等地的彝族自称为“密撒(濮)”、“腊苏”、“罗罗”等。路南、双柏、易门一带的自称为“撒尼”、“阿细”。解放后按照彝族广大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近百年来不断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十九世纪末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联合起来,打击英法对我国西南边疆的入侵,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途中,曾和四川“夷民”歃血结盟,支持红军北上抗日,“夷民”就是彝族。在历史上,彝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解放前,彝族以农业为主,部分地区兼从事畜牧业,在封建制度束缚下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工业交通更为落后。解放后,彝族人民结束了被奴役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党在彝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洽,进行了民主改革,农业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交通、邮电情况也大大改善,特别是成昆铁路的通车为彝族地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蓬勃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