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总结
1.总结及评论
环境信息披露作为改善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的工具,由企业主动做出,受到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由于其大部分是自愿性披露,具有选择性披露的特点,因此其可用性和可靠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动机来自于内部的动力和外部的压力,从而形成自愿披露理论和社会政治理论两条主脉络。每条脉络中又包含若干侧重点不同的理论。总的来看,认可合法性理论的文献最多,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主流理论解释。但许多研究者都同意,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可能是多个动机综合的结果,如图3-1所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动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更清楚透彻地理解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
图3-1 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
实证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各种理论都有实证证据的支持,因此形成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理论丛林”。但由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一般采用文本分析法进行测度,而文本分析法的量化结果往往比较粗糙,即使相同的定义,不同的测度人员得到的结果都不一致。因此,实证研究的结论经常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这可能是由于环境披露水平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测度方法的差异所引发的。
实践与环境信息披露理论的发展并不非常同步,这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首先是环境会计推进比较慢,在实践中还没办法精确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因此无法将环境信息与企业价值挂钩起来,环境披露的信息含量差。其次是环境成本制度的缺陷。当前的各国政府都更多地担忧经济发展的缓慢,因此严重依赖企业的经济贡献。若非迫不得已,政府往往对企业的排污采取偏袒的态度,毕竟没有生命的环境和尚未出现的人类的后代,在利益的博弈中发言权最弱。这就使企业现有的环境成本偏低,难以引起企业的充分重视。如何推动环境成本与收益的计量和披露,并带动环境信息披露理论的发展,仍是需要大力研究的问题。
2.展望
不同领域的人士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关注点不同。会计师们主要讨论环境的成本与收益的确认与计量。企业管理层们关心的是企业环境披露能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价值。环保组织主要希望借助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寻找改善自然环境质量的办法。不同利益群体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推动方向,因立场的不同而差异较大,从而影响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演化过程。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活动,应该仍是沿着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环境信息披露的技术层面,主要是环境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应用价值,目标是定义、媒介、测度和验证等。另一个方面是环境信息披露的本质层面,主要是信息披露的因果关系,目标是动机和效果,可以沿着内部动机和外部影响两条线发展,但可能视野更为宽广。首先对披露的测度方法需要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便于学术研究的对话和相互促进。其次,当社会潮流发生变化时,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的来源及大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披露的动机和方式也就可能不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可能使更多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成为影响变化的动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地位和作用也将发生改变。在此,环境信息如何被用来评价和管理环境风险,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补偿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从而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绩效,并能够进行规范性操作,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国家开始较多地出现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即使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地企业开始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而不是将其分散在年报的各处。随着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越来越规范化,数量性和货币化的信息越来越多,公司环境披露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注释】
[1]此部分内容主要参阅了Steven Mints,2014,《Accounting for the public interest》,Spr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