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与基线 司法人工智能的应用之路》简介
《极限与基线 司法人工智能的应用之路》这本书是由.陈敏光著创作的,《极限与基线 司法人工智能的应用之路》共有116章节
1
前 言
Preface 人工智能系基于大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机器智能,而非有机智能。故应对其做工具主义的定位,摒弃“超人工智能”这一科幻意义颇浓的研究进路。当前的“司法人...
2
目录
目 录 前 言 题 记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内容、框架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框架结构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贡献和...
3
题 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
4
绪 论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人类“善假于物、延伸自己”的内在冲动。不同于传统的工具或技术,此种延伸并非体力的替代或改进,而是拓展到了脑力层面...
5
第一节 选题意义
本书按照极限与基线的方法框架,论述了司法人工智能的基本矛盾、理论极限、现实基线、总体方向和司法主要场景中的具体应用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6
一、理论意义
司法人工智能属于法律与科技交叉结合的领域,具有突出的法理学意义。本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挖掘了司法人工智能的几个具体理论命题。 (一)对人工智能本质及其运行原理做...
7
二、现实意义
司法人工智能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探讨层面,而是要真正地与司法需求契合在一起,并落实到司法实践中。 (一)对人工智能与司法的契合障碍进行了研判分析 本书认为,...
8
第二节 内容、框架和方法
本书的主要内容、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大致如下。...
9
一、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分为七章。 第一章人工智能走向司法,主要从现象入手论证人工智能的工具主义定位,“司法人工智能热”的兴起、客观条件和直接动因。通过对人工智能现状、由来和发...
10
二、框架结构
从框架结构上看,本书可以分为理论篇和应用篇两部分。 (一)理论篇 理论篇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一章从人工智能走向司法这一现象和趋势入手,结合了人工智能的现状、由...
11
三、研究方法
总体上,本书首先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和请教相关的技术人士,力求尽可能准确地以实证的方式描述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和其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条件和动因等。其次,结合法哲...
12
第三节 贡献和不足
本书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突破和创新,但也存在若干不足。...
13
一、主要贡献
总体上说,本书在人工智能本质和技术原理、理论分析框架和具体对策建议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具体如下。 (一)立足和回归人工智能本质和技术原理这一基础问题 哲学家维...
14
二、两大不足
基于研究的难度和笔者在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上的局限性,本书难免存在不足,而这也是以后应当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结构的局限导致交叉研究缺乏深...
15
理论篇
理论篇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从人工智能走向司法这一现象和趋势入手,结合了人工智能的现状、由来和发展,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本质,并对“司法人工智能热”的条件和动因进...
16
第一章 人工智能走向司法
人工智能在本质上系基于大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机器智能,而非有机智能,故应对其做工具主义的定位。在现代信息社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势不可当,在人们还未及研究...
17
第一节 人工智能的工具主义定位
当下对人工智能的讨论,总不乏有些科幻或浪漫主义色彩,担心所谓的超人工智能将具有主体意识,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然而,这并不符合当下现实,目前的人工智能仅限于理性计...
18
一、超人工智能并不符合当下现实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工智能总是被披上“科幻的外衣”。一些未来学家、产业人士、媒体设想人工智能将经历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个发展阶段。在超人工智能...
19
二、人工智能的由来和发展
要对人工智能做出较为客观、现实的理解,自然要对人工智能的由来和发展进行一番考察。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20
三、本轮人工智能的本质
从人工智能的由来和发展来看,实现人工智能的具体方法是不同的。吴军在《智能时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一书中,将人工智能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
21
第二节 “司法人工智能热”的兴起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均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也必将给法律和司法运行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事实上,人工智能和司法的结合并不是新近...
22
一、国外司法人工智能概况
根据学者的考证,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国外就有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法律信息归类、检索、咨询和裁判等领域的设想和尝试。卢西恩(Lucien)于1958年提出了法...
23
二、国内司法人工智能概况
国内研究的起步则要略晚些。根据检索,龚祥瑞、李克强在1983年发表了《法律工作的计算机化》,前瞻性地提出要将正在兴起的计算机技术全面地应用于法律工作,克服人的偏...
24
第三节 司法人工智能的条件和动因
从客观条件来看,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正按照“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路径有序推进,为司法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工智能本身也是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必然...
25
一、客观条件: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成效
本轮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和前提的,而大数据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则又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在考察目前“司法人工智能热”时,应回溯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历程,总结经...
26
二、主观动因:顶层设计的助推
“司法人工智能热”的催生,不仅仅基于上述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客观条件,更得益于顶层设计的助推。一方面,这种助推系对人民法院此前长达二十多年信息化建设积累的充分认...
27
第二章 司法人工智能的基本矛盾
工具主义定位的司法人工智能仍要遵循工具论的基本规律和逻辑。从这个意义上看,“善假于物”与“司法异化”构成司法人工智能的基本矛盾。一方面,应充分理解和认识司法人工...
28
第一节 工具属性的具体表现
人类一直有借助外力或工具延伸自己的冲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其在《劝学》篇对此作了精辟的总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
29
一、信息的多维度
如上所论,本轮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基于大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机器智能。其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特点是“大数据驱动”,也即在海量(Volume)、高速(Velocity)...
30
二、运作的规模化
数据并不会被自动发掘而呈现出所需要的信息,而是有赖于算法的设计和算力的保障。尽管在外观上,算法、算力和传统的机械机器似乎存在较大的差别,但其无非也就是以“0”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