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翻译的观点和质量评价标准
国内外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讨论由来已久,从未间断,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流派。对于同一篇原文,不存在唯一确定的、最完美的翻译。不考虑机器翻译的话,译文能够体现的是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记忆和价值观。由于不同语言中不同词类的划分、词义的不对等和词频使用的不对等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种语言之间转换时,译者在翻译中采取不同的增删、阐释、借用、音译、词类转换等手段,使得译文多样化。针对同一个原文的译文可以说有无限的可能,各有各的翻译特色。存在多样化的译文,就存在比较,就存在翻译评价,评价必然要有标准可依。
翻译标准研究的是翻译评价的依据,是对翻译工作的约束和规范。例如,怎么翻译语义上更确切;涉及术语、专有名词时,前后文的翻译是否一致且符合特定的要求,等等。翻译标准最核心的是阐述译文如何准确再现了原文的信息。一方面我们希望译文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含义,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忠实是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译文尽可能地贴近译入语。对译入语的读者而言,最佳的状况是感觉不到是作品是翻译的,而更像是原创的文字。这也就是钱钟书先生认为的翻译的最高标准“化境说”——译文“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事实上,这两个方面是难以同时满足的。对翻译的不同观点、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等都直接影响着翻译质量的评价标准。
本章对翻译标准的探讨远远达不到上述高层面的要求。本章的翻译标准是以满足支撑自动评价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展开的:首先从功能语言学角度介绍翻译和翻译评价的基本思想,然后从评价代价和评价粒度两个层面讨论评价标准和方法的特点,分析两种代价不同的评价方式,语言专家评价和廉价的众包式评价。在评价粒度上,首先对比宏观评价和诊断评价的特点,接着提出我们构建的层次化的翻译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可在不同的应用需求上指导人工评测,既可以用于学习者的译文评价,也可以用于机器译文的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