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评价

2.1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评价

一、翻译观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对语言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对于翻译的本质、翻译标准和翻译过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基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交际置于语言形式、功能和情景构成的框架下进行描述,并阐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Halliday,2008)。语言形式、功能和情景三个支系统又进一步分为若干子系统。语言形式支系统包括物性、语气、情态和主述位、信息子系统;功能支系统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部分;情景支系统涉及文化语境和直接语境两部分内容。语言形式和情景的建构和限定关系表明:一定的语言形式建构一定的语境,一定的语境又是语言形式选择的依据。功能(意义)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体现为:意义决定语言形式的选择,形式是意义的体现。语言形式是研究的出发点,意义是研究的根本和目的。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下,翻译被视为是“一种发生在译语文化环境下特殊的跨语言/文化的言语交际行为”,从“语言形式、功能和情境间的互动角度影响翻译中的意义传递”(司显柱,2004)。在语言学理论中,翻译是在语篇层面上展开的活动。译文和原文的等价不仅体现在概念功能上的等价,还应体现在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上的等价,应该满足多维度意义上的对等。

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模式既是比较和描述不同语言形式系统的“狭义的语言学模式”,又是从形式、功能和情境框架下系统描写和阐释原文和译文交际情景和语用功能的“广义语言学模式”(司显柱,2004)。

二、翻译评价观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翻译评价是对译文进行的综合全面的评估,既包括微观层面对语篇组成部分的分析,又包括从语篇角度上对译文的语言特征、社会文化环境、语篇类别和意图等的评判,评价要找出译文和原文的“偏离”问题所在。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评估也建立在语篇层面上,关注译文和原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对应或对等。司显柱(2004)提出的功能语言学模式的翻译评估思路就包括了微观层面的分析和宏观层面的分析两个基础部分,然后再综合两种分析结果对译文给予量化的评估结果,混合使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其中微观层面的分析是对组成语篇的小句和句群依据语言元功能和词汇–语法系统进行的,分析译文和原文的小句在及物性、语气、情态等方面是否存在偏离。宏观层面的分析是从整体语篇角度进行的,分析译文和原文是否在翻译情景的目标语特征、社会文化环境和语篇类型、意图方面存在偏离。而量化评估是基于微观和宏观分析结果,结合对译文质量影响的正负面、影响的大小,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计算得到译文整体的评估结果。

和翻译批评相比,司显柱(2004)提出翻译评估模式旨在建构一种更为系统、客观和有较强操作性的翻译评价模式的框架,他指出,翻译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评判译文中字词层面的问题。这是国内较早基于功能语言学视角提出的译文质量评价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