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越窑瓷

第一节 解读越窑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秘色越器》〔1〕

说到越窑青瓷,唐代陆龟蒙的这首《秘色越器》诗不能不提。陆龟蒙,生年不详,卒于公元881 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诗人、道家学者;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诗文以写景咏物居多,上面这首《秘色越器》是他传世诗作中比较知名的一首,也是我们研究越窑青瓷时最常引用的一首。

经常引用的还有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陆羽,生于公元733 年,卒于公元804 年前后;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道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唐代著名茶学家、诗人,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著作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不仅有关于“越瓷”“越州瓷”的记载,而且将其列于诸瓷之首,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茶经》〔2〕

唐代以来,饮茶之风盛行,越窑青瓷成为文人雅士的喜爱与赏玩之物,除二陆外,当时的不少诗歌作品也都描述和吟咏过越窑青瓷之美。现摘录其中几首以供欣赏: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3〕

道意勿乏味,心绪病无悰。

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锦水有鲜色,蜀山饶芳丛。

云根才翦绿,印缝已霏红。

曾向贵人得,最将诗叟同。

幸为乞寄来,救此病劣躬。

——《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4〕

钓鱼朅来春日暖,沿溪不厌舟行缓。

野竹初栽碧玉长,澄潭欲下青丝短。

昔人避世兼避雠,暮栖云外朝悠悠。

我今无事亦如此,赤鲤忽到长竿头。

泛泛随波凡几里,碧莎如烟沙似砥。

瘦壁横空怪石危,山花斗日禽争水。

有时带月归扣舷,身闲自是渔家仙。

山上朅来采新茗,新花乱发前山顶。

琼英动摇钟乳碧,丛丛高下随崖岭。

未必蓬莱有仙药,能向鼎中云漠漠。

越瓯遥见裂鼻香,欲觉身轻骑白鹤。

采药朅来药苗盛,药生只傍行人径。

世人重耳不重目,指似药苗心不足。

野客住山三十载,妻儿共寄浮云外。

小男学语便分别,已辩君臣知匹配。

都市广长开大铺,疾来求者多相误。

见说韩康旧姓名,识之不识先相怒。

——《春山三朅来》〔5〕

桂树绿层层,风微烟露凝。

檐楹衔落月,帏幌映残灯。

蕲簟曙香冷,越瓶秋水澄。

心闲即无事,何异住山僧。

——《晨起二首》〔6〕 之一

微风起画鸾,金翠暗珊珊。

晚树垂朱实,春篁露粉竿。

散香蕲簟滑,沉水越瓶寒。

犹恐何郎热,冰生白玉盘。

——《夏日戏题郭别驾东堂》〔7〕

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

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

——《蜀茗词》〔8〕

满火芳香碾麹尘,吴瓯湘水绿花新。

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

——《答友人寄新茗》〔9〕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枣花势旋眼,苹沫香沾齿。

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茶瓯》〔10〕

高名向己求,古韵古无俦。

风月抛兰省,江山复桂州。

贤人知止足,中岁便归休。

云鹤深相待,公卿不易留。

满朝张祖席,半路上仙舟。

箧重藏吴画,茶新换越瓯。

郡迎红烛宴,寺宿翠岚楼。

触目成幽兴,全家是胜游。

篷声渔叟雨,苇色鹭鸶秋。

久别郊园改,将归里巷修。

桑麻胜禄食,节序免乡愁。

阳朔花迎棹,崇贤叶满沟。

席春欢促膝,檐日暖梳头。

道畅应为蝶,时来必问牛。

终须康庶品,未爽漱寒流。

议在归群望,情难恋自由。

小生诚浅拙,早岁便依投。

夏课每垂奖,雪天常见忧。

远招陪宿直,首荐向公侯。

攀送偏挥洒,龙钟志未酬。

——《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11〕

寺在帝城阴,清虚胜二林。

藓侵隋画暗,茶助越瓯深。

巢鹤和钟唳,诗僧倚锡吟。

烟莎后池水,前迹杳难寻。

——《题兴善寺》〔12〕

秋寒洒背入帘霜,凤胫灯清照洞房。

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

风飘乱点更筹转,拍送繁弦曲破长。

散客出门斜月在,两眉愁思问横塘。

——《横塘》〔13〕

唐代顾况名作《茶赋》在不吝笔墨地感叹饮茶之妙的同时,也曾高度赞赏“越泥似玉之瓯”。全赋云:

稽天地之不平兮,兰何为兮早秀,菊何为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厚地复糅之而萌。惜下国之偏多,嗟上林之不生。至如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开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莺啭,宫女嚬,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海上来,飞锡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雅》曰:“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怜翠涧阴,中有碧泉流。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轻烟细沫霭然浮,爽气淡烟风雨秋。梦里还钱,怀中赠橘,虽神秘而焉求。

——《茶赋》〔14〕

越窑青瓷不仅可以用来饮茶、饮酒,还可以作为乐器使用。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曾记大中(847—860)初调音律官郭道源“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15〕。又有唐人方干所作《李户曹小妓天得善击越器以成曲章》诗云:

越器敲来曲调成,腕头匀滑自轻清。

随风摇曳有余韵,测水浅深多泛声。

昼漏丁当相续滴,寒蝉计会一时鸣。

若教进上梨园去,众乐无由更擅名。

——《李户曹小妓天得善击越器以成曲章》〔16〕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什么是越窑和越窑青瓷呢?成书于清代的《景德镇陶录》卷七《古窑考》中说:

越窑,越州所烧,始唐代,即今浙江绍兴府,在隋唐曰越州。

——《景德镇陶录》〔17〕

事实上,因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的明、越两州分设〔18〕,以上关于越窑的定义显然并不完全准确。综合历年来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我们在此不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上对越窑和越窑青瓷作一简单解读:

首先,在时间概念上,所谓“越窑”,主要是指自东汉中晚期越窑创烧至南宋初年越窑停烧这一时间段;其次,在空间概念上,所谓“越窑”,主要是指历史上的越州(今浙江绍兴)〔19〕 和明州(今浙江宁波)〔20〕 一带的青瓷窑场。根据这一时空界定,所谓“越窑青瓷”,就是自东汉中晚期至南宋初年在今天浙江东部宁绍平原一带烧造的青瓷器物的统称,有时也简称为“越窑瓷”或“越瓷”。而当时宁绍平原周边一些窑场烧制的青瓷器物,现在往往也被归入越窑范围,从而共同构成了所谓“越窑系”。至于以上诗文中提到的“越器”“越州瓷”和“越碗”“越瓶”“越瓯”“吴瓯”等,究其含义,或泛指越窑青瓷,或单指某类器皿,具体如何,就需要结合整篇诗文来理解了。

当然,学术界对此也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越窑”在时间上主要是指晚唐、五代和北宋这一历史阶段,在此之前与在此之后宁绍地区烧制青瓷器物的瓷窑,因其产品在诸多方面尚不具备越窑典型器物的特征,工艺技术也与传统越窑有所区别,因此又往往表述为“先越窑”和“后越窑”;〔21〕 也有人认为,越窑的发展应该分为“早期越窑”与“越窑”两大阶段,其中“早期越窑”是指东汉至隋,“越窑”限指唐至北宋,至于南宋时期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古典式越窑”范畴;〔22〕 还有人认为,“越窑”在时间上应该是上起商周,中经汉晋,下迄唐宋。〔23〕 不过,这些看法并未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只能说是学术问题上的见仁见智、百家争鸣而已。著名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曾经指出:“绍兴、上虞等地的早期瓷窑与唐宋时期的越州窑是前后连贯的一个瓷窑体系,可以统称为‘越窑’。将绍兴、上虞等地唐代以前的早期瓷窑统称为‘越窑’,既可以看清越窑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还可以避免早期越窑定名上的混乱。”〔24〕 至于“越窑”的空间分布,则确实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唐代以前,虽然今之宁波等地也有窑场分布,但其中心产区在绍兴上虞一带;至唐代时始向东移,并逐步扩散:“唐代越窑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要的增加,瓷场迅速扩展,诸暨、绍兴、镇海、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县相继建立瓷窑,形成一个庞大的瓷业系统。”〔25〕 本书赞同并采用这一观点。

值得一提也需特别引起注意的,还有上文陆龟蒙《秘色越器》诗名中提到的“秘色”二字,这又是指什么呢?我们再来看另一首与“秘色”有关的诗作: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贡余秘色茶盏》〔26〕

晚唐诗人徐夤的这首《贡余秘色茶盏》,也是我们研究越窑青瓷特别是秘色瓷时经常提到的一首诗作,诗中不仅提到了“秘色茶盏”,还提到了“贡吾君”,说明这些“秘色茶盏”是进贡之物,档次非常高,非民间可用。这在稍后五代至北宋初年吴越国的诸多进贡记录中也得到了证明,宋代赵令畤、周煇、顾文荐、叶寘等人对此说得更是直接明白: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侯鲭录》〔27〕

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

——《清波杂志》〔28〕

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

——《负暄杂录》〔29〕

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磁,遂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不得臣庶用,故云“秘色”。

——《坦斋笔衡》〔30〕

既然是进贡专用,自然需要官方甚至朝廷来监督烧制,以便把控质量,同时控制产量,以免流入民间。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诸玩”条中有记“监越州瓷窑务”情况:

李公略所藏雷威百衲琴……腹内两傍题云“大宋兴国七年,岁次壬午六月望日,殿前承旨监越州瓷窑务赵仁济,再补修吴越国王百衲雷威琴”。

——《志雅堂杂钞》〔31〕

明代顾存仁、岑原道等人编纂的嘉靖《余姚县志》在“物产”条中则直接点出了秘色瓷的产地和置官监烧情况:

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寻废。

——嘉靖《余姚县志》〔32〕

考古发现同样证明了这一点。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中出土了14 件越窑青瓷,同时出土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第六行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33〕 另1 件青釉八棱瓶虽未上账,但其胎釉特征与上述13 件秘色瓷类似,亦可归为当时朝廷恩赐的秘色瓷。除此之外,在五代吴越王室、贵族墓,如杭州临安玲珑镇天福四年(939)吴越国王钱元瓘妃马氏墓、杭州玉皇山天福七年(942)吴越国王钱元瓘墓、杭州施家山广顺二年(952)吴越国王钱元瓘次妃吴汉月墓〔34〕 和江苏苏州七子山五代钱氏贵族墓〔35〕 中也都屡有被认为是秘色瓷器的高档越窑青瓷发现。

秘色瓷能够作为文人咏叹之物、进贡专用之物、朝廷恩赐之物和王室亲贵陪葬之物,其身价之不菲,由此可见一斑。那到底什么样的瓷器才够资格称作秘色瓷呢?要义无非在“秘色”二字。虽然学界对于“秘色”的解释尚不完全同一,但随着近年来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现与发掘〔36〕,秘色瓷的神秘面纱正被逐步揭开。大体来说,其至少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釉色以青绿色为主流色调;二是使用瓷质匣钵并用釉密封烧造;三是胎质非常细腻,制作特别规整,基本不见装饰,纯以造型和釉色取胜;四是属皇室专用;五是需置官监烧。〔37〕 换言之,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精品中的精品,也可说是越窑乃至受其影响的其他窑口生产之精品青瓷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