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至南朝时期产品
迄今在东钱湖窑场中发现的这一时期窑址同样仅见东吴区的小白市窑址3 号窑下层和窑山头窑址中的“大窑”下层各1 处。
小白市窑址3 号窑见有早(下层)、晚(上层)两个时期的堆积层,调查采集的青瓷产品也可分为早、晚两期,其中早期遗物时代属于东晋至南朝时期,主要产品见有碗、碟、盆、砚、罐、壶等。〔13〕 部分产品简述如下:
碗 直口,口外饰凹弦纹二道,碗壁上部近直,下部徐徐地向内收聚,平底或假圈足,造型稳重大方。
碟 形状和碗相似,但器体较小,腹壁下部收缩较甚,底周黏附托珠。
盆 口沿平,平底微向上凸,外底留有锯齿状窑具托烧的痕迹。
砚 圆盘形,砚面微凸,下装兽蹄足三个,子口。原应有盖。
关于以上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和风格特征,当年参与实地调查的朱伯谦、梅福根先生等曾经作过精彩的描述,他们已经说得够清楚明白了,这里还是直接引用为好:
瓷器的胎骨比较厚重,质地细腻坚实,硬度很高,呈浅灰色。胎外釉层薄而不匀,流釉和釉凝聚成小块的现象比较普遍。釉较清亮,色较淡,呈浅青色或青中闪黄,釉面闪闪发光,多半开细密的裂纹。器物的着釉情况是:器里几乎全部满釉,只有部分壶、罐的内壁不施釉;器外除碟只上半釉外,其余都挂釉到接近底部处。瓷器的无釉部分,胎面都呈朱色。
在碗、碟等器物的腹底交接处,都有一圈凹线,同时底腹之间开裂或脱落的现象也比较多见,而且开裂面和脱离面都很平整规则。很显然,这些器物的成形过程是:先用坯泥分别做成器壁和底,然后再把它们压接成整体。压接不紧密或坯胎干湿不一的,在烧成过程中由于膨胀和收缩不一致,就各自分离或开裂,变成废品。
窑具只发现一种,圆形,平底,承托处作锯齿状。这种窑具,是窑底和瓷坯之间的垫托物,而不是瓷坯叠烧时的间隔器。瓷坯叠烧都用托珠(即泥点)间隔,因此叠烧器的底部都有一圈托珠的印痕。
——《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14〕
窑山头窑址中,有1 处被称为“大窑”的,早年调查资料显示其烧造年代同样可以分为东晋和五代至北宋两个时期。据林士民先生描述:该窑下层“底部的断面尚可看出烧造时的残窑壁红烧土,粘着平底的直口弦纹碗、小盏、罐和三足砚足等残片”〔15〕。这些平底的直口弦纹碗、小盏、罐、三足砚等应该就是东晋时期的产品,至于这些产品的具体状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实物标本也至今未能有幸亲见,因此这里也就不再详细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