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越窑青瓷,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苑里的一朵异彩奇葩,古代越地先民流传后世的一份厚重馈赠。时隔多年,能够再次与越窑青瓷研究结缘,不能不说是我的幸运。

与越窑青瓷研究的初次结缘是在2006 年。当时我与曾经的同事毛颖女士、刘丽文女士开始合作著述《古越遗珍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书中专门辟有“越窑瓷”一章,从“原始青瓷器”“东汉越窑瓷”“六朝越窑瓷”“唐宋越窑瓷”“越窑秘色瓷”“越瓷的影响”六个层面,简要而概括地阐释了越窑青瓷的前世今生。不过,此后我的学术重心有所转移,对于越窑青瓷不曾再作更多的关注,虽然因工作关系难免还是会时常涉及,但离真正的专题或综合研究显然相距甚远,以至于今天再写这本《青瓷千年映钱湖》的时候,基本可以说是从头开始、另起炉灶了。

与越窑青瓷研究的再次结缘已是2017 年。当年初秋,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社会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也是我多年挚友的史济荣先生专程来访,希望能够委托我撰写一本关于东钱湖青瓷文化方面的书籍,作为他们正在推出的“东钱湖文化丛书”系列之一。此事济荣局长之前虽亦提起,但因我对越窑青瓷的研究搁置已久,自然是要婉拒的,但济荣局长语颇切切,意甚殷殷,嗣后又偕同事刘平平先生再次登门商请。考虑到越窑青瓷研究者虽众亦不乏学问方家,但或未曾对东钱湖窑场作过综合探讨,或不曾全面掌握最新材料,而我这些年来组织开展宁波地区水陆考古及当年合著《古越遗珍研究》时,多少也算接触到一些越窑青瓷的考古与研究,对其虽非所长但也不算完全陌生,又有曾经数次参与或主持东钱湖窑场考古的罗鹏副研究员的加盟,兼之实在推辞不得,因此思量再三后,也就勉力应承了下来。

任务承接下来以后,即由我拟定了书籍名称、章节标题和写作纲要、初步框架,再由我和罗鹏分工撰写:我负责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节至第二节、第五章、第六章和导论、提要、后记部分的撰写,罗鹏负责补充完善;罗鹏负责第三章第三节至第五节、第四章的撰写,我负责补充完善。书中照片、附图除特别注明外,均由罗鹏负责拍摄、制作。全书最后由我负责校正、修订、润色并统稿完成。

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第三章、第四章同时也是2017 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宁波市东钱湖区域越窑青瓷业状况调研”成果(立项编号:G17-ZC01;课题负责:罗鹏)。本书的出版,亦可视作这一课题的完成。

因属“东钱湖文化丛书”系列之一,需要遵循一定之规并保持基本风格近似,故这本小书启动伊始就确立了“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写作目标。然而长期从事科研活动,思维多少已被“格式化”“固定化”,通俗性、文学性的写作方式已非我等擅长,写作期间的酸甜苦辣,实在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至于最终的效果如何,且留待他人去评说。

真正动笔之际,才发现难度之高远超乎想象。困惑不仅在于如何做到雅俗共赏、通俗易懂,主要还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始资料相对欠缺,转引资料又颇错漏芜杂甚至自相矛盾,许多窑址还存在定名不一或同一窑址以不同名称重复描述现象,往往叫人难以辨识;二是因调查者居多,发掘者较少,许多窑址的堆积范围、形制结构、产品种类等难以完全做到准确、全面、深入,特别是一些窑址的年代判断问题,至今仍然令人困惑不已;三是因现代城乡建设特别是东钱湖湖区周边的开发太多太快,许多窑址甚至窑址所在的村庄、山地均已遭到破坏或消失,再作实地调查、校核已经无法实现,只能人云亦云且任由之。这是著作者不得不予以说明的,也是寄望阅读者务必予以谅解的。

好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协助,总算基本按期完成任务。值此书稿付梓之际,谨向以下各位致以衷心谢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许超副研究员、张华琴副研究员、李永宁研究员、雷少馆员、邱吉瑜助理馆员;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金琪军主任、朱海燕副主任;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王玮所长、毛友定副所长、毛迪凯馆员、张牵牛馆员;民间文物爱好者应培明先生……需要感谢的还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博系)郑建明教授;宁波博物馆李军副馆长;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厉祖浩主任、徐宏鸣副主任、谢纯龙研究员、黄松松馆员……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周昳恒馆员帮助翻译了英文提要,宁波大学历史系刘恒武教授帮助翻译了日文提要,宁波外事学校朴天莲老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成璟瑭教授共同翻译了韩文提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特别感谢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博系)沈岳明教授于百忙之中应邀赐序,为本书补益添彩不少。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由于水平有限,本书中出现的错漏与谬误在所难免,敬祈各位读者和同仁不吝教正。

王结华

2020 年1 月于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