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汉晚期窑址

一、东汉晚期窑址

郭童岙窑址于1982 年10 月首次发现,当时共在郭童岙一带调查发现东汉晚期窑址2 座,但未进行正式发掘。从调查情况看,东汉时期的窑址分布于郭童岙王家弄南坡,堆积面积约300 平方米,堆积层厚约1 米。〔9〕 从采集情况看,这里生产的产品与宁波市江北区八字桥、余姚市历山桕家岭等地窑址发现的产品类似,主要见有碗、盘、钵、洗(盆)、壶、罐、缸等;釉色以青釉为主,也有酱褐釉;器物或素面,或饰弦纹、水波纹、旋涡纹、几何纹等,器耳多饰叶脉纹;使用的窑具主要见有双足器、圆形垫饼、筒形垫具、覆钵形垫具四类,其中前二者泥质,后二者瓷质,但制作均较统一规范。林士民先生曾将其统称为“谷童岙类型”,认为:“此类窑址所生产的产品,以鄞县东钱湖韩岭谷童岙为典型。制作的器物,有拉坯成形和泥条叠筑成形两种。从胎土、釉色观察,也有明显区别。拉坯成形的原料全部经过淘洗,胎质细腻、坚硬,呈灰白色,气孔很少。釉色青,釉层厚薄较均匀,釉面也比较光润。叠筑成形的器物,虽然也施青釉、酱褐色釉,但釉面、釉层显得差,尤其是胎土杂质不少,气孔多,有的质地疏松。在制作工艺上有所分工,而且将上等原料烧造碗、盆、洗、壶等,下脚料则多烧制缸、罐一类大的盛贮器物。这一类型窑的产品达到了真正的瓷器的水平。”〔10〕

图024 郭童岙窑址地理位置及周边地形地貌

关于“谷童岙类型”窑址的烧造年代,林士民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早年发表的《宁波考古述略》一文中,他曾将其定为“东汉熹平四年(175)至初平元年(190)前后”,〔11〕 后来可能意识到仅仅依据一些采集瓷器标本的比对就下如此定论未免有些武断,因此又对其作了调整和修正,认为:“这些窑址中已见不到原始瓷制品。其中,罐类同鄞县东汉墓中出土的印有麻布纹的罐相似。这类器物也与朱书‘初平元年’(190)陶罐同墓出土。所以,与谷童岙接近的瓷窑窑址的烧制时代为东汉晚期的中间阶段。”〔12〕 但不管怎么样,这两座窑址都可以列于东钱湖乃至宁波地区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青瓷窑址之列,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1986 年6 月10 日,郭童岙窑址被公布为鄞县文物保护点。〔13〕 可惜的是,虽然名义上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当年发现的这两处窑址现在却已踪迹难觅,因此关于它们的实际情形,我们也已无法作出更多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