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东吴区
瓶窑窑址〔49〕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平塘行政村瓶窑自然村境内(图062)。村因窑址多产瓶而得名,现改为平窑。窑址堆积主要分布在村西部的丘陵山地区域,东西长约80 米,南北宽约50 米,面积约4000 平方米。整个窑址外观呈一小山包状,表面为荒山,山脚处已开垦自留地,种植各类蔬菜,山坡处堆积层裸露,可见红烧窑壁砖块、韩瓶碎片等,距表土约0.4 米处可见碎片堆积,据此推测堆积层可能深达3 米左右。产品以瓶、罐等为主。此外,在该窑址东北的公路沿线还发现有2 处窑址堆积,其中一处断面上可见窑炉剖面,宽约2 米,产品也以韩瓶为主。韩瓶皆施酱色釉,胎质砖红色,胎体较厚重,制作较粗糙,普遍为平底,保留有轮转制坯的涡旋纹痕迹。未见匣钵,应为明火裸烧。韩瓶形制、釉色均与南宋时期同类器类似,窑址时代应为南宋。
整体来看,瓶窑窑址产品种类单一,制作粗糙,产量巨大,初步推断应为一处主烧盛酒器韩瓶的民窑,这为探讨当时的窑业和酒业生产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从村名看,该村祖先很可能从事的就是窑业生产,因此该窑址也是难得留存至今的研究东钱湖窑场格局的“活化石”。

图062 瓶窑窑址一带地形地貌
瓶窑窑址于2007 年8 月27 日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现窑址表层扰动不多,基本处于废弃状态,除西侧新辟路面有所破坏外,其他破坏较少。
东庵窑址〔50〕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平塘行政村平窑(原名瓶窑)自然村东北部。窑址位于平窑村后山南坡,窑炉应呈南北向分布。根据地表散布的韩瓶残片堆积分析,窑址堆积东西长约80 米,南北宽约50 米,总分布面积约4000 平方米。堆积层因现代修路、建房和造墓造成一定损坏,现裸露在外的堆积层厚约1 米(图063)。产品同瓶窑一致,也是以韩瓶为主,此外还有缸、罐等陶制生活器皿。产品的形制和烧制工艺均与瓶窑遗址相似,应同属南宋时期的民窑。
东庵窑址于2010 年9 月16 日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
小白市窑址〔51〕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小白村南侧山麓平缓地带。1963 年4 月调查发现,同年10 月进行过复查。小白市在沙叶河头村南(现为沙堰村南S1 甬台温高速公路育王天童收费站附近),村西有东吴市。据当时调查,窑址在小白市和东吴市之间的饭甑山西北麓,俗称龙头颈和窑山头的地方(今东吴镇小白村西南,东吴东路以北,006 县道即镇南路附近)。在这里共发现过南北向排列的5 处窑址,其中以3 号窑址范围最大、堆积层最厚,可惜窑址的正中心被道路穿过,破坏比较严重。从道路两旁的窑址断面看,这个窑址有早、晚两个时期的堆积层:早期堆积层在下,计东西长8 米,厚0.6 米以上,堆积坚实,除窑具、瓷片外,还夹杂着大量的黄土和红烧土,时代为东晋至南朝;晚期堆积层压在早期堆积层之上,计东西长100 米,南北宽80 米,厚2.7 米,堆积较松,几乎全部是窑具和瓷片,时代为五代至北宋。从堆积范围和厚度观察,可以看出该窑早、晚两期的间隔很长,且晚期的窑场规模比早期要大,烧造时间也要长久得多。其余4 处窑址,只发现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堆积,不见早期堆积。此外,当年调查过程中还见到小白市窑址群最北面一处窑址的北缘为渠道所切断,在渠道的南壁也发现了窑的遗迹,窑宽2.24 米,窑壁残高0.3 米,窑墙有一部分为砖砌,砖宽16 厘米,厚8 厘米,部分利用原土坑壁,壁面呈砖青色。窑底用泥沙铺成,不砌砖石。从堆积形状和窑床的断面结构分析,可以肯定该窑是斜坡式长条形龙窑。

图063 东庵窑址调查
调查采集到的小白市窑址产品也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遗物主要见有碗、碟、盆、罐、壶、盒、砚等;窑具仅见一种圆形平底齿形垫托。晚期遗物没有与当时一同调查采集的郭家峙窑址、沙堰河头窑址遗物分开描述,只是笼统地说有碗、盘、盅、洗、钵、盏托、壶、罐、盖、盒、杯、瓶、韩瓶、供器等青瓷器物和各式匣钵、垫托(垫圈)等烧窑用具,以碗为多,盘类次之,且这些产品的销路“很可能以外销和进贡为主”。但有两点比较明确:一是小白市窑址生产的产品胎壁略嫌粗厚,制作不如沙堰河头窑址的精细,但用花纹作装饰比较普遍,常见的有莲瓣、荷花、水草以及鹦鹉、蝴蝶等;二是当时曾在小白市3 号窑址采集到1 件双线瓜棱形执壶,腹下刻有铭文“天童……寺舍……大中祥符……日弟子……”等字样。按:“大中祥符”为北宋真宗的第三个年号,即公元1008—1016 年。该执壶虽然残缺,但保留的铭文仍然异常珍贵,既证明了这件执壶的具体烧造年代,为同类器物和窑址的年代判定提供了参考标尺,又反映出其用途是佛教信徒为附近天童禅寺定烧的供养器。
现小白市窑址已消失。
窑山头窑址〔52〕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卫生院和广播电视站后的窑山头山坡上。据20 世纪80 年代调查,当时的窑址堆积似长龙,计有5 处。其中1 处窑址呈南北向,堆积丰富,范围很广,被称为大窑,可惜在建造东钱湖通向天童、宝幢的公路时被破坏,大量残片和窑具被当作铺路材料。调查时在该窑底部断面尚可看出烧造时的红烧土窑壁,上面粘着平底的直口弦纹碗、小盏、罐和三足砚台等残片。据当年调查时判断,该窑的烧造年代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为东晋;晚期为五代至北宋。此外,在大窑南端相距不远的地方发现有2 处东西向的古窑;在大窑东北角发现有2 处由西北向东南排列的古窑;在通向小白村的水沟渠道旁,残存的古窑砖、土壁仍清晰可见。这几处窑址的文化内涵与上述大窑的晚期堆积基本一致,时代均为五代至北宋时期。

图064 窑山头窑址局部堆积情况
最新调查情况表明,窑山头窑址一带地表散布着大量的碎匣钵和残瓷片(图064),至今尚存的窑址仍有至少4 处,其中:东吴镇卫生室后的窑山头北麓至少见有2 处,堆积分布面积约2000 平方米,产品主要有碗及粘连碗装烧的各式筒形匣钵等,其他产品少见,窑址时代为北宋中期;东吴镇广播电视站后的窑山头西麓也见有2 处,堆积分布面积约2000 平方米,在一段山崖断壁上还挂着红烧土窑炉截面,产品主要有碗、韩瓶、罐、执壶等,窑址时代为北宋中晚期。
近年修路、建房及造墓等人为活动,已对窑山头窑址堆积造成了一定破坏。
东村窑址〔53〕据林士民先生《青瓷与越窑》等书披露,20 世纪80 年代曾在东钱湖窑场东吴区内发现有东村窑。该窑在离地表4—5 米、宽2 米处的断面上,全部是残片、窑具,长达数里,从堆积和分布地域看,绝非只有一处窑址。窑址时代为五代至北宋。但该窑的具体位置不明,且与上述诸窑是否重叠也不得而知,今暂录于此,以备参考。
村南窑址〔54〕据林士民先生《青瓷与越窑》等书披露,20 世纪80 年代曾在东钱湖窑场东吴区内发现有村南窑。该窑在村南高墩,地表上还能见到遗留的烧土块、窑具及零星废品。窑址时代为五代至北宋。该窑的具体位置同样不明,且与上述诸窑是否重叠也不得而知,今暂录于此,以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