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山窑址
位于东钱湖东北隅、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南村花园山古坟潭北坡山脚下(图044),属于东钱湖窑场的东吴窑区。旧称古坟潭窑址,2017 年始改今名。
花园山窑址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宁绍地区瓷窑遗址大普查时已经被发现。调查资料显示:窑址时代为北宋,其“东西长160 米,南北宽26 米,瓷片堆积厚度4 米。从其北侧已暴露器物看,主要有各类韩瓶、粉盒、罐、钵、盏托等。纹饰有印花、划花的水草、荷花等。釉色青灰,胎质灰白。窑具有匣钵、喇叭口垫座及大小垫圈等”〔26〕。因为此后一直没有做过更多深入细致的考古工作,关于花园山窑址,除以上调查信息外,其他的我们知之不多。实际上,这是一处十分重要的窑址,后来的发现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005 年5 月10 日,花园山窑址被公布为鄞州区文物保护点,〔27〕 从此正式纳入了法制化的保护轨道。
2007 年至2011 年间,鄞州区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也对花园山窑址进行了调查。调查资料显示,花园山窑址时间跨度从五代到北宋,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历年来由于村民在窑址的东侧开挖河塘,由于山势比较陡峭,为防止山体坍塌,擅自在山的东、南两侧削去一大片,导致窑址遭到破坏。〔28〕 现窑址区域散布面积广达数十万平方米(东、南至同心路,西至资寿寺旧址,北至鄞县大道南侧河流),范围涉及东吴镇的南村、北村、西村等3 个行政村。

图044 花园山窑址一带地形地貌
2017 年6 月,为配合东吴镇南村同心路至资寿寺旧址段机耕路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对拟建设路段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勘探,发现较多青瓷残件和匣钵等遗物,时代为五代至北宋。初步判断这里应是花园山窑址西北侧的堆积区之一。〔29〕

图045 花园山窑址西北侧堆积区部分出土窑具。1. 碟附僧帽形匣钵 2. 僧帽形匣钵 3.『M』形匣钵 4. 碗附『M』形匣钵 5. 各式垫圈

图046 花园山窑址西北侧堆积区部分出土器物。1.盏托2.酒台子3.香薰4.洗5.钵6.韩瓶7.碗8.花盆9.执壶10.盘11.捣槌12.罐
2017 年7 月至9 月,在前期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对上述花园山窑址西北侧堆积区进行了发掘。发掘过程中,共布设探方3 个,发掘面积约100 平方米,出土大量越窑青瓷器物及窑具标本,时代以五代至北宋为主,也有少量南宋早期遗物。其中:窑具主要见有各式匣钵、垫具等(图045);瓷器品类繁多,主要见有碗、盘、杯、盏、钵、罐、洗、盒、韩瓶、执壶、灯盏、唾壶、熏炉、水盂、器盖、脉枕、灯管、鸟食罐、花盆等多种器形,以碗、盘数量居多,盏、碟次之(图046)。从制作技术和装饰工艺上看,这些青瓷器物可分为精、粗两路,其中:粗品瓷主要是民间普通日用瓷;精品瓷如细线划花“内坊”款盘、高圈足龙凤团花纹碗和鹦鹉纹、团花纹碟等可能属当时进贡用瓷,内外壁刻划海波莲瓣纹钵、平沿洗、刻划花盘等则不排除为外销瓷的可能。〔30〕
外销瓷和贡瓷的发现都是此次调查、发掘最主要的收获之一,特别是“内坊”款盘在东钱湖窑场中尚属首次发现。按:内坊,太子内坊简称,隋文帝时始置。唐初属东宫官。东宫典书坊领内坊,置典内二人,掌阁内诸事。龙朔二年(662)改典书坊为右春坊。咸亨(670—674)初复旧,景云元年(710)又改为之。〔31〕 开元二十七年(739)改隶内侍省,为局,改典内曰令,置丞。内坊局掌东宫阁内及宫人粮廪。〔32〕 宋代仍为东宫官,或以他官兼,或置或省,其制不常有。〔33〕 花园山窑址“内坊”款盘的出土,表明这里可能是一处兼烧贡瓷的窑场。此外,在对花园山窑址进行民间走访调查时,还曾发现过“官”字款的菊花纹碗、盘残片,同样证明了该窑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虽然花园山窑址目前只对局部堆积区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但无论是出土遗物的丰富程度,还是青瓷产品的精美程度,皆足以证明这里应是一处五代至南宋早期的重要瓷业产地,它为研究越窑贡瓷、越窑系的工艺与空间分布以及宁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等提供了又一批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