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坞区
孙侯窑岙窑址〔65〕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行政村孙侯自然村后门山山脚斜坡上(图071)。1982 年调查发现,当时碎片散布范围东西长约90 米,南北宽约70 米,其中1 处窑迹明显,一条长约60 米、宽约5 米、厚约4 米的堆积层高高凸起,左边窑壁清晰可辨,剥落的窑壁砖随处可见。产品主要见有碗、盘、盏、盒、钵、执壶等,以碗为大宗。该窑址自五代至北宋早期烧造,一直延续到北宋晚期。早期产品釉色青绿,胎质灰白,做工细腻,档次较高,窑具以垫圈、各式匣钵如筒形、僧帽形等为多;晚期产量巨大,但产品粗糙,釉层有气泡和少量砂砾,不甚规整。
孙侯窑岙窑址作为白杜古窑址群之一,于2007 年2 月被公布为奉化市级文物保护点。现村民耕种、修墓等已造成一些损毁,田间、河沟散乱的窑具、瓷片随处可见。

图071 孙侯窑岙窑址一带地形地貌(张牵牛供图)
龙头山窑址〔66〕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行政村孙侯自然村东龙头山山脚(图072)。1982 年调查发现,当时碎片散布范围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80 米,其中2 处窑迹较明显,中间窑床低凹,两边堆积隆起,两窑大小差不多,相距约25 米,堆积层长约40 米,宽约3 米,厚约2.5 米。产品以碗为大宗,另有执壶、盏托、盆、碟、韩瓶等,釉色青灰或青黄,胎质灰白,夹杂有气泡和少量砂砾。窑具以匣钵居多。窑址时代为五代至北宋时期。

图072 龙头山窑址一带地形地貌(张牵牛供图)

图073 旧庵弄窑址一带地形地貌(张牵牛供图)
龙头山窑址作为白杜古窑址群之一,于2007 年2 月被公布为奉化市级文物保护点。历年来村民的生产活动对窑址扰动较大,现仅地面散布一些器物和窑具碎片,以碗和匣钵居多。
旧庵弄窑址〔67〕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行政村孙侯自然村后门山山脚斜坡上(图073)。1982 年调查发现,当时碎片散布范围东西长约50 米,南北宽约60 米,其中1 处窑迹较明显,窑壁和窑砖可辨,两边隆起的碎片堆积层长约40 米,宽约4 米,厚约3 米。产品以碗为大宗,另有执壶、盆、钵、碟、盏、酒杯、粉盒、韩瓶等,釉色青绿或青黄,胎质灰白,纹饰见有绿叶、蝴蝶等。窑址时代为五代至北宋时期。
旧庵弄窑址作为白杜古窑址群之一,于2007 年2 月被公布为奉化市级文物保护点。历年来村民的生产活动对窑址扰动较大,现仅地面散布一些器物和窑具碎片,以碗和匣钵居多。
泥鳅嘴窑址〔68〕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行政村孙侯自然村后门山山脚斜坡上(图074)。1982 年调查发现,当时碎片散布范围东西长约60 米,南北宽约50 米,其中1 处窑迹依稀能辨,中间稍凹,两边略凸。产品以碗为大宗,另有粉盒、盏、盆、执壶、碟等,釉色青绿带黄,胎质灰白,纹饰见有花卉、莲瓣纹等。窑具以垫圈、匣钵为多。窑址时代为五代至北宋时期。
泥鳅嘴窑址作为白杜古窑址群之一,于2007 年2 月被公布为奉化市级文物保护点。现路面拓宽和花木种植等对窑址扰动较大,仅地面散布一些器物和窑具碎片,以碗、匣钵居多。

图074 泥鳅嘴窑址一带地形地貌(张牵牛供图)

图075 黄胖山窑址一带地形地貌(张牵牛供图)
黄胖山窑址〔69〕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行政村孙侯自然村后门山山脚斜坡上(图075)。碎片散布范围东西长约80 米,南北宽约60 米。其中1 处窑迹极明显,一边一条长约45 米、宽约15 米、厚约4 米的碎片堆积层高高隆起,窑壁可辨;另一边堆积层破坏严重。1982 年调查发现,当时采集的器物以碗为大宗,另有执壶、钵、盆、碟、粉盒、韩瓶、盏托、碾轮等,釉色青灰,胎质灰白,夹杂有少量砂砾,纹饰见有莲子、花瓣、瓜棱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采集标本有碗,窑具以垫圈、匣钵为多。窑址时代为五代至北宋时期。
黄胖山窑址作为白杜古窑址群之一,于2007 年2 月被公布为奉化市级文物保护点。
唐夹岙窑址〔70〕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行政村孙侯自然村后门山山脚斜坡上(图076)。碎片散布范围东西长约80 米,南北宽约65 米。其中1 处窑迹较明显,中间低凹,两边凸起,窑床未暴露,碎片堆积层长约30 米,宽约2 米,厚约1 米。1982 年调查发现,当时的碎片堆积面积比现在要大,采集的器物以碗为大宗,另有瓶、壶、盆、酒杯等,釉色青绿,胎质灰白。窑具以垫圈、匣钵最多。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采集的标本有碗,其他器型已不多见。窑址时代为五代至北宋时期。

图076 唐夹岙窑址一带地形地貌(张牵牛供图)
唐夹岙窑址作为白杜古窑址群之一,于2007 年2 月被公布为奉化市级文物保护点。
陈君庙山窑址〔71〕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余家坝行政村北1 公里的陈君庙山山脚。1995 年拓宽莼(湖)白(杜)公路时发现,当时在残存的窑床中发现了烧结的红烧土块,窑床两侧堆积了1 米多厚的窑具和瓷片,器型有碗、盘、钵、托盘、粉盒等,釉色为青、湖绿、青黄、青灰不等,滋润有光,胎质灰白,纹饰见有弦纹、莲瓣纹和划花等。窑具以匣钵为多。后来这些碎片均被公路路基填埋。
2019 年2 月至6 月,为配合S203 省道奉化段公路工程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陈君庙山窑址进行了发掘(图077),共发现南北相邻的窑址2 处2 座,皆为依山而建的长条形龙窑。早年间公路建设和村民耕种等,导致两窑已遭不同程度破坏,窑室顶部及窑壁上部均已不存,仅在临近窑床处保留有0.2—0.4 米不等高度的窑壁,窑址堆积区亦已遭不同程度扰动。其中:1 号窑(Y1)现存长约29.75 米,尚可见操作间、火膛、窑床、窑壁、窑门、排水沟等。窑尾部分延伸至公路路基之下,因公路仍在使用未作发掘。操作间略呈长方形,与火膛相通。火膛平面呈半圆形,已坍塌,东西宽约1.75 米。窑床宽1.8—2.2 米不等,中段损毁,底部可见厚0.1—0.2 米的红烧土层,有多次烧造的迹象。窑床上散落分布有匣钵等窑具,但瓷片少见。窑壁用砖叠砌,残高约0.4 米,朝向窑室内侧一面有明显火烧痕迹。窑门均位于窑室南侧,发掘时仅见窑门2 个。窑床两侧挖有排水沟。近窑尾北侧发现与该窑有关的废弃堆积一处(图078)。2 号窑(Y2)现存长约32.15 米,形制结构与Y1 基本相同,但整体保存情况略胜,见有操作间、火膛、窑床、窑壁、窑门、排水沟等。窑尾局部延伸至公路路基之下。操作间两侧可见4 个柱洞,表明操作间曾存在棚架式地上建筑,在操作间内部还发现两条交错的窄沟,推测其作用可能是鼓风、耙灰或排水。窑床内有横向和纵向摆放整齐的匣钵。部分窑壁残高可达0.4 米以上。该窑南侧现存窑门4 个,其中2 个窑门口发现有摆放整齐的匣钵。窑床两侧亦挖有排水沟。与Y1 不同的是,该窑两侧均发现有瓷片和窑具堆积(图079)。以上两窑出土遗物包括瓷器和窑具两类,多数出于废弃堆积中,窑床之上仅见少量窑具。瓷器主要见有碗、盘、钵、壶、盏托、粉盒等,纹饰常见于器物内底,多为细线划花,也有少量浅浮雕,纹饰题材有鹦鹉纹、凤纹、团花纹、莲蓬纹、海波纹等。部分器底发现有“上”“丘”“九”“马”等刻划文字,可能属于制瓷工匠的姓氏或标识。窑具主要见有匣钵、垫圈、火照等,其中匣钵以“M”形为主,次为“山”字形,其他形制匣钵亦占有一定数量(图080)。根据出土器物风格特征和烧造工艺水平分析,这两座窑址的主体时代均属北宋早期,其产品多供民间使用,同时也不排除部分产品外销的可能。
陈君庙山窑址距离白杜古窑址群不远,产品特色基本相同,可算是其延伸。现以上两窑已被公路建设破坏。

图077 陈君庙山窑址发掘场景航拍(魏东供图)

图078 陈君庙山窑址1号窑(Y1)(魏东供图)

图079 陈君庙山窑址2号窑(Y2)(魏东供图)

图080 陈君庙山窑址部分出土器物与窑具。1.盏托 2.器盖 3.盒盖 4.莲蓬纹碗 5.对鹦鹉纹碗 6.『馬』字款钵 7.『山』字形匣钵 8.火照 9.碗附匣钵摞烧标本
水马池墩窑址〔72〕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庙后周行政村邬花楼自然村东南面山花岭岭脚,现为苗木基地。地面散布着零星器物和窑具碎片(图081),面积达1200 平方米,田埂断面上未发现明显废品堆积层,亦未见窑床暴露。采集器物有盖罐、碗等,纹饰见有莲瓣纹等。1982 年调查时采集了大量窑具和钵、盂、罐、碗等器物,其中不少为完整成品,惜现已不存。窑址时代为五代至北宋时期。
邬花楼窑址〔73〕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庙后周行政村邬花楼自然村东南一公里山坡处,东北距水马池墩窑址约100 米。2017 年12 月,因该窑址遭挖掘机盗挖(图082),当地文物部门迅速赶往现场调查并保护清理。调查情况表明:窑址堆积面积广大,南北长约70 米,东西宽约50 米,总面积约3500 平方米。堆积厚1—3 米,窑址地表现为花木地和养鸡场。产品主要有碗、盏、盘、碟、盏托、执壶、钵、瓶、灯盏等。窑具见有筒形(“M”形)匣钵、僧帽形匣钵、“山”字形复合垫具、僧帽形垫具、各式环形垫圈、束腰形长支具等。器物釉色青绿泛灰,胎质比较细腻。其中,根据烧制工艺不同,产品可以分为泥点支钉叠烧、匣钵烧制两大类:叠烧的一类侈口翻沿宽圈足碗,碗底和圈足保留分散泥点支钉痕迹,这一类与五乡屋后山、河头湾等晚唐、五代时期窑址产品一致;匣钵烧制产品根据内底装饰工艺不同,分为素面、弦纹一周和细线划花三种。该窑产品时代以北宋为主,少量可达晚唐、五代时期。

图081 水马池墩窑址局部堆积情况

图082 邬花楼窑址遭受盗挖情况

图083 黄泥晒场窑址一带地形地貌及考古探沟布设情况
邬花楼窑址是目前东钱湖窑场西坞窑区,以及整个奉化地区发现的烧造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青瓷窑址,价值意义不言自明。但窑址现因农耕、养鸡、盗掘等破坏比较严重,亟须妥善保护。
黄泥晒场窑址〔74〕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康亭行政村五小自然村黄泥晒场,地表原为茶园(图083)。1983 年调查发现,当时窑具、瓷器碎片随处可见,后因村民生产活动所需被清理,堆积层亦模糊不清。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窑址分布面积达5392 平方米,堆积层厚0.2—1 米。
2015 年4 月至7 月,为配合浙江太丰伟业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扩建地块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现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窑址西侧边缘区进行了勘探和试掘,勘探面积约1000 平方米,试掘探沟3 条,出土大批北宋晚期遗物。出土器物主要是日用器,多达14 种,产品有碗、盏、盘、碟、盅、高足杯、灯盏、钵、罐、器盖、韩瓶、罐形壶、执壶、灯等(图084),此外还有大量形式各异的窑具出土,包括筒形匣钵、钵形匣钵、盘形垫具、各式垫圈、垫饼以及筒形、束腰形、锥形支具和制瓷工具石杵等(图085)。器物釉色以青黄和青绿为主,色泽较暗。产品分精粗两路:精品造型规整,制坯技术高,比例适宜,施釉匀称,档次相对较高;粗品釉色浓淡不一,多胎体变形,表面粗糙爆釉,甚至生烧脱釉。装烧工艺上,大量采用叠烧和支烧,匣钵装烧很少。叠烧产品的器物与器物之间多采用泥条间隔,因此器物内底与圈足多留有泥条痕迹,属于粗朴耐用的低档产品。

图084 黄泥晒场窑址西侧堆积区部分出土器物。1.碗 2.杯 3.双系罐 4.盘附垫具 5.器盖 6.四系罐

图085 黄泥晒场窑址西侧堆积区部分出土窑具。1.喇叭形支具 2.喇叭形支具 3.喇叭形支具 4.束腰形支具 5.杯形支具 6.喇叭形支具 7.垫饼 8.垫饼 9.垫圈
从勘探和试掘情况看,该窑址西侧边缘区堆积距地表较浅,应非原生堆积层,而是次生堆积层。考古过程中亦未发现窑炉等遗迹,推测原应埋藏于黄泥晒场茶园区域。
现黄泥晒场山坡已被违法推平,窑址已消失,十分可惜。
夹坑岙窑址〔75〕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康亭行政村下宅弄自然村东夹坑岙山脚(图086)。1982 年调查发现,当时瓷器和窑具碎片随处可见,采集器物主要有瓜棱形罐、碗、韩瓶等,灰胎青釉,釉面比较光洁细腻。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该窑址已因村民生产所需被清理,地表茶树被砍伐,地面被平整,唯有零星的瓷器碎片尚可证明窑址的存在。窑址时代原只粗略定为宋代,实际其主体遗存时代应为北宋晚期,部分产品时代则可至北宋中期。
现夹坑岙窑址已消失。

图086 夹坑岙窑址一带地形地貌(张牵牛供图)

图087 奋起堆窑址一带地形地貌(张牵牛供图)
奋起堆窑址〔76〕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康亭行政村下宅弄自然村东面于家山北麓奋起堆(图087),现为一片竹林和茶园。地面散落着器物和窑具碎片,分布面积达1500 平方米。窑床部分暴露,土层有明显烧结痕迹。采集器物主要有碗、罐盖、韩瓶等,釉色泛青,灰胎素面。窑址时代原定为五代至北宋,实际其主体遗存时代应为北宋晚期,部分产品时代则可至北宋中期。
于家山窑址〔77〕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康亭行政村下宅弄自然村的于家山北麓缓坡地带(图088)。1982 年调查发现。2006 年和2009 年分别进行了两次发掘。

图088 于家山窑址一带地形地貌(李永宁供图)

图089 于家山窑址2006年发掘部分出土器物。1.韩瓶 2.碗(郑建明供图)
2006 年5 月至7 月,为配合甬台温高速铁路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现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于家山窑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揭露窑床1 条,出土大量青瓷标本。窑床基本南北向,坐南朝北,破坏较为严重,残长近34 米,窑头已毁,窑壁保存高度不足0.2 米,窑床底部铺0.1 米细砂,窑尾保留少量垫具。产品以碗为主,其次是盏与碟,此外还有少量的盘、罐、执壶、韩瓶、碾轮、粉盒等(图089)。器物釉色青绿,且均满釉,灰白色胎较细腻,质量较佳。装饰较为简单,以素面为主,仅在少量的碗与粉盒盖上有花纹,均为刻划花,碗主要在底部刻划粗线条的斜向放射状纹饰数道,粉盒则在盖面刻划简单的花卉,线条亦较粗放。窑具发现较少,除窑床中保留的少量垫具外,还有少量的匣钵与间隔具,垫具分为饼形、喇叭形、倒喇叭形、束腰形几种,匣钵主要为钵形。〔78〕 关于该窑时代,发掘者定为北宋中晚期。
2009 年1 月至4 月,为配合甬台温高速公路奉化服务区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现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于家山窑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共发现并清理窑址6 处6 座,均为依山而建的长条形龙窑,土坯砖砌而成(图090)。其中:1 号窑(Y1)头北尾南,方向20°,存留窑炉中段、窑室、窑门等,保存一般。炉体残斜长9.8 米,水平长9.6 米。坡度前后不等,前10°,后8°,前陡后缓。前段宽1.5—1.7 米,后段宽1.9—2 米,平面呈梯形。2 号窑(Y2)头东尾西,方向50°,存留火膛、窑室、窑门等,保存较差。炉体残斜长13.6 米,水平长13.1 米,坡度12°—15°。近火膛处宽0.9 米,往后逐渐加宽至1.52 米。3 号窑(Y3)头东尾西,方向50°,存留部分窑室,保存较差。炉体残斜长24 米,水平长23.25 米,坡度16°—18°。窑头前端窑床近火膛处宽1.15 米,向后宽1.5—1.6 米,残存壁砖1—8 层,最高处0.42 米。窑床上铺砂粒,烧结面明显,存有少量窑具。4 号窑(Y4)头北尾南,方向10°,存留火膛、窑室残部。窑床残斜长8.5 米,水平长8 米,坡度8°。近火膛处宽1.3 米,后宽1.5—1.6 米,残高0.28 米。5 号窑(Y5)头西尾东,方向280°,存留窑室的窑尾部分。窑尾平面呈半圆弧形。窑室残斜长3.05 米,水平长2.9 米,坡度18°—15°。窑床前段宽1.6 米,窑床后段宽1.2 米,尾部呈半弧形。窑壁墙宽0.1—0.14 米,窑壁为土坯立砖砌成,用砖规格长约30 厘米、宽约14厘米、厚约8 厘米,残存1—2 层,高0.1—0.34 米。壁内侧有坚硬的烧结面。窑床上铺砂土,有烧结面,尚存有一些被遗弃的残钵、韩瓶、罐等残瓷器及少量的垫饼、垫圈等窑具。6 号窑(Y6)位于Y3 东侧,相隔不足0.4 米,紧贴Y3 左侧。残存窑前工作面、火膛及窑室。窑前工作面平面呈半圆弧状,残长约1 米,宽0.95 米,底呈斜坡状。火膛平面呈半圆形,宽1.1 米,火门距后壁0.85 米,后壁竖直,残高0.2 米。火膛底由前向后倾斜,火门残,残留少量窑具及烧土块、残砖。窑室残长约1.2 米,窑床宽1.1 米,残高0.2米。窑床上残留少量窑具及青瓷碗残片等。出土青瓷器物及窑具标本共400 多件,青瓷器物主要见有碗、盘、盏、盅、高足杯、钵、壶、瓶、罐、盒、水盂、器盖、瓷枕、灯盏、碾轮等(图091),窑具主要见有钵形、复合型匣钵,喇叭形、环形、盘形等间隔具,僧帽形、高筒形等支具以及束腰形、圆柱形等垫具(图092)。从发掘情况及产品特征看,这几座窑址的主体时代应为北宋晚期,部分产品时代可至北宋中期。

图090 于家山窑址2009 年发掘1—6 号窑(上左Y1,上右Y2,中左Y3,中右Y4,下左Y5,下右Y6)(李永宁供图)

图091 于家山窑址2009年发掘部分出土器物。1.碗 2.高 足 杯 3.盅 4.盘 5.粉 盒 6.钵7.韩瓶 8.执壶 9.罐
于家山窑址距离夹坑岙窑址和奋起堆窑址都不太远,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产品形制、釉色、工艺等方面看,三个窑址很可能属于同一窑群,其文化面貌与烧造时代基本一致,区别仅仅在于调查与发掘时取名不同而已。

图092 于家山窑址2009 年发掘部分出土窑具。1.盘形间隔具 2.复合型匣钵 3.环形间隔具4.束腰形垫具 5.钵形匣钵盖 6.钵形匣钵盖 7.钵形匣钵 8.喇叭形间隔具 9.喇叭形间隔具 10.喇叭形支具 11.高筒形支具
现于家山窑址已消失。
腾公岙窑址〔79〕位于宁波市奉化区尚田镇下畈行政村西南的腾公岙水库旁,紧靠蛇山(图093)。1982 年调查发现。分布面积达1000 平方米。当时勘查发现窑址宽约1.5 米,窑身长约30 米,依坡而筑,堆积层厚约2 米,产品主要见有壶、瓶、小甏、小罐、碗等,无釉。1988 年,因建造公路,在该窑址的下方又暴露了大量的堆积产品,由于产品重复者较多,除部分由奉化地方文物部门取回收藏外,其余仍埋在公路或稻田里。

图093 腾公岙窑址一带地形地貌(张牵牛供图)
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腾公岙窑址局部地面已建起了小屋,对窑址造成一些破坏,大量的碎片被清理,仅在村道西侧地面上发现零星碎片散布,北侧断面上有明显的废品堆积,采集有青瓷碗、窑具等。窑址时代为宋代。
【注释】
〔1〕参见仇国华编著:《新编东钱湖志》,宁波出版社,2014 年,第275 页。
〔2〕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考古》1964 年第4 期。
〔3〕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考古》1964 年第4 期。
〔4〕李辉柄:《调查浙江鄞县窑址的收获》,《文物》1973 年第5 期。
〔5〕林士民:《浙江宁波东钱湖窑场调查与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三辑,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
〔6〕参见林士民、林浩:《中国越窑瓷(下)》,宁波出版社,2012 年,第316、319—326、328、330—331页。
〔7〕部分研究者认为郭家峙窑址时代为北宋时期,特此说明。
〔8〕参见仇国华编著:《新编东钱湖志》,宁波出版社,2014 年,第028 页。
〔9〕参见仇国华编著:《新编东钱湖志》,宁波出版社,2014 年,第221 页。
〔10〕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3、5—6 页。
〔11〕林士民:《宁波考古述略》,《再现昔日的文明——东方大港宁波考古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年。
〔12〕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7 页。
〔13〕参见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14〕仇国华编著:《新编东钱湖志》,宁波出版社,2014 年,第011 页。
〔15〕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 年最新统计数据。
〔16〕李永宁:《东钱湖郭童岙窑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 年;王结华、褚晓波:《宁波地域考古的回顾与展望》,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 年;王结华、王力军、丁友甫:《新世纪宁波考古新发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12 年;李永宁、林浩:《试论东钱湖郭童岙窑址越窑青瓷产品特色》,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12 年;罗鹏、李永宁:《宁波考古六十年》之《窑址考古》篇,故宫出版社,2017 年;王结华:《钱湖考古六十年——1958—2018 年东钱湖考古工作概述》,《东钱湖文丛》第2 期。
〔17〕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郭童岙——越窑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 年。
〔18〕王结华:《东钱湖郭童岙窑址考古纪事》诗,引自王结华《钱湖考古六十年——1958—2018 年东钱湖考古工作概述》,《东钱湖文丛》第2 期。按:诗中提到的“巧箕山”为郭童岙窑址所在的一处小山包;“越器”指越窑青瓷器物,因所出多为残件,故云“片片”。
〔19〕参见仇国华编著:《新编东钱湖志》,宁波出版社,2014 年,第274 页。
〔20〕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沙山村03-7 建设项目地块考古勘探结项报告》,内部资料。
〔21〕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东钱湖沙山村03-7 号地块考古调查勘探与试掘工作报告》,内部资料。
〔22〕罗鹏:《宁波东钱湖上水岙窑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2017 年6 月30 日;罗鹏、李永宁:《宁波考古六十年》之《窑址考古》篇,故宫出版社,2017 年。
〔23〕宁波城区大沙泥街富茂大厦地块曾出土北宋越窑青瓷盏托,底刻“上水”二字。参见朱勇伟、陈钢:《宁波古陶瓷拾遗》,宁波出版社,2007 年,第58 页。
〔24〕“官”“官上水”字款器物残件系民间采集。承蒙厉祖浩先生告知。
〔25〕罗鹏:《宁波东钱湖上水岙窑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载《中国文物报》2017 年6 月30 日;罗鹏、李永宁:《宁波考古六十年》之《窑址考古》篇,故宫出版社,2017 年。
〔26〕鄞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编印:《鄞县文化广播志》,1992 年4 月,第206 页。
〔27〕参见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28〕鄞州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
〔29〕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调查资料。
〔30〕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发掘资料。
〔31〕参见(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等点校:《通典》卷三十《职官十二·东宫官》,中华书局,1988年,第819 页。
〔32〕参见(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二》,中华书局,1975 年,第1221、1224 页。
〔33〕参见(清)嵇璜、刘墉等:《续通典》卷三十四《职官十二·东宫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万有文库本。
〔34〕参见鄞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编印:《鄞县文化广播志》,1992 年4 月,第206 页;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2 页;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35〕参见鄞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编印:《鄞县文化广播志》,1992 年4 月,第205 页。
〔36〕参见鄞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编印:《鄞县文化广播志》,1992 年4 月,第205 页;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3、6—7 页;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37〕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鄞州区文管办:《浙江宁波鄞州栎斜老虎岩窑址发掘简报》,《南方文物》2011 年第1 期。
〔38〕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另参见林士民:《浙江宁波东钱湖窑场调查与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三辑,紫禁城出版社,1990 年;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2 页;鄞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编印:《鄞县文化广播志》,1992 年4 月,第205 页;仇国华编著:《新编东钱湖志》,宁波出版社,2014 年,第221 页;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按:以上诸资料中,关于上水窑岙窑址时代和面积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本书对此进行了统一校核。
〔39〕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
〔40〕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仇国华编著:《新编东钱湖志》,宁波出版社,2014 年,第259 页;鄞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编印:《鄞县文化广播志》,1992 年4 月,第205—206 页;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41〕参见仇国华编著:《新编东钱湖志》,宁波出版社,2014 年,第221 页;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2—203 页。
〔42〕参见仇国华编著:《新编东钱湖志》,宁波出版社,2014 年,第221 页;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3 页。
〔43〕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
〔44〕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
〔45〕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
〔46〕参见仇国华编著:《新编东钱湖志》,宁波出版社,2014 年,第259 页。
〔47〕参见仇国华编著:《新编东钱湖志》,宁波出版社,2014 年,第259 页;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48〕参见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3 页。
〔49〕鄞州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50〕鄞州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51〕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考古》1964 年第4 期;李辉柄:《调查浙江鄞县窑址的收获》,《文物》1973 年第5 期。
〔52〕鄞州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3 页。
〔53〕参见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3 页。
〔54〕参见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3 页。
〔55〕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考古》1964 年第4 期。
〔56〕鄞州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鄞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编印:《鄞县文化广播志》,1992 年4 月,第205 页;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3 页;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月。
〔57〕鄞州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3 页;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58〕鄞州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
〔59〕鄞州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60〕参见鄞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编印:《鄞县文化广播志》,1992 年4 月,第206 页;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3 页。
〔61〕参见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3 页。
〔62〕参见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3 页。
〔63〕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调查资料。
〔64〕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调查资料。
〔65〕奉化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66〕奉化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67〕奉化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68〕奉化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69〕奉化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70〕奉化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另参见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印:《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点)名册》,2016 年5 月。
〔71〕张华琴:《浙江奉化陈君庙山窑址群发现两座北宋龙窑》,《中国文物报》2019 年9 月27 日;奉化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另参见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丛书·古窑址》,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125 页。
〔72〕奉化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资料。
〔73〕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调查资料。
〔74〕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发掘资料;奉化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
〔75〕奉化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按:夹坑岙窑址与2009 年第二次发掘的于家山窑址基本连成一片,应属于同一窑群,只是定名不同而已。
〔76〕参见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丛书·古窑址》,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25 页。按:奋起堆窑址与2006 年第一次发掘的于家山窑址基本连成一片,应属于同一窑群,只是定名不同而已。
〔77〕郑建明、毛迪凯:《奉化市于家山宋代窑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文物出版社,2008 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于家山——越窑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待版。按:于家山窑址曾经两次发掘,其中2006 年发掘的应为奋起堆窑址的一部分,2009 年发掘的应为夹坑岙窑址的一部分,因发掘者皆定名为于家山窑址,故本书沿用此名未作更改,特此说明。
〔78〕按:关于于家山窑址2006 年发掘出土的窑具形制,《奉化市于家山宋代窑址》原文为:“窑具发现较少,除窑床中保留的少量垫具外,还有少量的匣钵与间隔具,垫具分喇叭形、倒喇叭形、束腰形三种,匣钵主要为钵形,垫具多为饼形。”其中疑有笔误,此处谨作修订。
〔79〕奉化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