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之历程
针对东钱湖窑场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起步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迄今已走过了六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在此,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这段值得铭记的工作历程:
1958 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全省文物普查时,牟永抗先生首次在东钱湖地区发现了郭家峙窑址,由此悄然揭开了东钱湖窑场考古与研究的历史序幕,但因为时间仓促的关系,当时并没有展开详细的调查。
1963 年4 月至6 月,浙江省、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开展鄞县窑址调查时,对郭家峙窑址进行了复查,共发现五代至北宋时期窑址4 处;另在沙堰河头村发现五代至北宋时期窑址1 处,在小白市饭甑山发现东晋南朝至北宋时期窑址1 处、五代至北宋时期窑址4 处。参与当年调查的人员主要有朱家济、虞逸仲、梅福根、朱伯谦诸先生。这次调查成果连同1958 年调查情况,同被记录于《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2〕 一文并发表在《考古》杂志上,成为今天我们研究东钱湖窑场的最早实物资料。
1963 年10 月,故宫博物院的李辉柄先生再次对郭家峙和小白市两地窑址进行了调查,并于10 年之后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调查浙江鄞县窑址的收获》〔3〕 一文。
1978 年7 月,为配合原海军疗养院(一说海军传染病医院,今东钱湖412 医院旧址)建设,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郭家峙窑址进行了试掘,共发现并清理五代至北宋时期窑址6 处、匣钵作坊遗址1 处。遗憾的是,这次试掘的成果未曾刊发过专门的考古简报,仅在林士民先生等人后来发表(出版)的部分文章或著作中有所收录和提及。〔4〕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省、市、县文物部门曾经多次对东钱湖一带的窑址进行过调查。特别是1981 年至1984 年前后文物部门组织开展宁绍地区瓷窑遗址大普查时,也对当时的鄞县和奉化县(现宁波市奉化区。下同)白杜一带的窑址进行了专门调查,共发现或确认东汉晚期至北宋时期窑址数十处,主要分布在东钱湖周围。是为东钱湖窑场有史以来调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参与调查的主要有冯先铭、朱伯谦、李毅华、林士民诸先生。这些调查成果同样体现在上述林士民先生等人的文章或著作中。
21 世纪以来,在相关职能机构的支持配合下,省、市、县文物部门又在东钱湖及其周边组织开展过多次越窑青瓷窑址的抢救性或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2006 年5 月至7 月,为配合甬台温高速铁路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现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于家山窑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并清理北宋中晚期窑址1 处。参与发掘和资料整理的主要有郑建明、毛迪凯等人。考古简报尚未发表,但相关资料已在《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上予以部分披露。〔5〕
2007 年5 月至11 月,为配合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寨基运动村住宅项目(现为卡纳湖谷别墅区)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对郭童岙窑址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勘探和发掘(图003),共清理北宋时期窑址4 处8 座〔6〕、房址2 座、道路1 条。参与调查、勘探、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的主要有褚晓波、李永宁、王力军、许超、罗鹏、周元海、黄大尧、孙贵洪、刘文平、于贺昌、渠开营、肜海元、解高民、刘晓红、胡冬青等人。相关成果已在随后陆续刊布,单行本的专题考古发掘报告也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面世。〔7〕
2009 年1 月至4 月,为配合甬台温高速公路奉化服务区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现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于家山窑址进行了第二次勘探和发掘(图004),共清理北宋晚期窑址6处6 座。参与勘探、发掘和资料整理的主要有李永宁、王光远、罗鹏、王力军、毛迪凯、肜海元、解高民、刘晓红、胡冬青等人。发掘报告现已初步编写完成,计划2020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8〕

图003 郭童岙窑址2007年发掘工作场景(李永宁、张华琴供图)



图004 于家山窑址2009年发掘工作场景(李永宁供图)

图005 老虎岩窑址2010年发掘工作场景(李永宁供图)

图006 黄泥晒场窑址西侧堆积区2015年发掘工作场景
2010 年5 月至6 月,为配合象山港大桥连接线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对老虎岩窑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和发掘(图005),共清理东汉中晚期偏晚阶段陶、瓷混烧窑址2 处2 座。参与调查、勘探、发掘、资料整理和简报编写的主要有李永宁、罗鹏、林国聪、雷少、肜海元、范信伟、刘文平、胡冬青等人。考古发掘简报已在《南方文物》杂志上发表。〔9〕
2007 年至2011 年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曾对宁波地区现存的古窑址进行了重新登记和详细记录,共普查并登录宁波地区窑址总数232 处,其中慈溪178 处、余姚13 处、镇海2 处、江北4 处、鄞州(含东钱湖)16 处、奉化12 处、象山7 处。窑址时代横跨东汉中晚期至南宋早期。〔10〕
2012 年11 月至12 月,为配合东钱湖沙山村03-7 号地块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洛阳市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对项目拟建范围进行了调查、勘探,在东钱湖原上水村上水岙一带发现北宋时期窑址1 处(即后来命名的上水岙窑址)。参与调查、勘探和资料整理的主要有王力军、屠仲光、宋晓东、黄大尧、周宽宽等人。相关成果已编写形成工作报告并提交有关部门作为内部资料留存。〔11〕
2015 年4 月至7 月,为配合浙江太丰伟业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扩建地块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现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黄泥晒场窑址西侧边缘的堆积区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图006),出土大批北宋晚期遗物。参加勘探、发掘的主要有罗鹏、王玮、毛友定、毛迪凯、贾一凡、冯建科、李胜利、李万正、朱信通等人。考古发掘资料尚未整理发表。〔12〕

图007 上水岙窑址2016年发掘工作场景
2015 年10 月至12 月,为配合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会址(原东钱湖沙山村03-7 号地块)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东钱湖原上水村上水岙一带进行了调查、勘探,在地表、地下均发现大量北宋时期的瓷片堆积,确认此处有窑址埋藏并命名为上水岙窑址。参与调查、勘探和资料整理的主要有王力军、罗鹏、屠仲光、肜海元、赵周荣、张勇等人。相关成果已编写形成工作报告并提交有关部门作为内部资料留存。〔13〕

图008 专家考察上水岙窑址考古现场(周昳恒供图)

图009 专家观摩上水岙窑址出土器物(周昳恒供图)

图010 上水岙窑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周昳恒供图)
2016 年2 月至11 月,在 前期 调 查、勘探 的基 础上,宁 波市 文物 考古 研究所 对上 水岙 窑址 进行 了发 掘(图007—010),共 清理 窑址2 处6 座,遗 存主体 时代 均为 北宋 中期,上 限可 能为 北宋 早 期。参与 考古 发掘 和资 料整 理的主 要有 罗鹏、王 结华、李 永宁、周 昳恒、屠仲 光、秦百 林、刘文 平、徐紫 瑾、侯宜斐、张 凯、刘璐 等人。该 项目 曾获 评2016 年 度“浙江 考古 重要 发现”(图011、图012)。考古 发掘 简报 与专 题 考古 报告 尚未 发表(出 版),但 相关 成果已予部分披露,以供社会共享。〔14〕

图011 上水岙窑址获评2016 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奖牌

图012 上水岙窑址获评2016 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证书
2017 年6 月以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对东钱湖和鄞州区东吴镇、五乡镇区域范围内的越窑青瓷窑址进行了相对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截至目前,已复查或新发现晋代至南宋早期窑址16 处。参与调查、勘探的主要有罗鹏、金琪军、朱素珍、朱海燕、陈巧英、秦百林、徐紫瑾、刘璐、李胜利、李万正、朱信通、惠书良等人。该项调查工作今后还将继续,相信会有更多发现。〔15〕
2017 年6 月,为配合鄞州区东吴镇南村同心路至资寿寺旧址段机耕路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对拟建路段进行了调查、勘探,发现较多青瓷残件和匣钵等遗物,时代为五代至南宋早期。初步判断这里应是花园山窑址西北侧的堆积区之一。同年7 月至9 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对花园山窑址西北侧堆积区进行了发掘(图013),出土大量宋代越窑青瓷器物及窑具标本。参与调查、勘探、发掘和资料整理的主要有罗鹏、金琪军、朱素珍、朱海燕、陈巧英、秦百林、徐紫瑾、李胜利、李万正、朱信通等人。相关资料尚未发表。〔16〕
2018 年3 月至5 月,在开展国家文物局立项课题“宁波地区古代城址考古工作计划”之
县故城考古调查时,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对同岙河头窑址、屋后山窑址进行了复查,同时联合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新调查发现了剡岙窑址、江家山窑址。参与调查的主要有王结华、许超、张华琴、余劲、张灿乐、李胜利、朱信通、陈一鸣、楼泽颖、任诗仪等人。相关资料尚未发表。〔17〕
2019 年2 月至6 月,为配合S203 省道奉化段公路工程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陈君庙山窑址进行了发掘(图014),共发现并清理北宋早期窑址2 处2 座。参与发掘的主要有王结华、张华琴、吴敬、魏东、邵海波、吕滢、潘雨娟、李鹏、李恬欣、寇献伟、刘银怀等人。截至本书成稿时,资料整理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18〕

图013 花园山窑址西北侧堆积区2017年发掘工作场景

图014 陈君庙山窑址2019年发掘工作场景(魏东供图)
……
岁月轮转,光阴如梭。六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拼搏,始换来今天丰硕的考古研究成果。借此机会,谨向曾经亲身参与东钱湖窑场考古工作的所有同仁,以及曾经考察指导或提供支持帮助的各方人士致以特别敬意!因为人数众多而篇幅有限,具体名单在此不再一一详列,尚祈理解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