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期产品

第三节 复苏期产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的朝代之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制瓷技术也相应有了长足进步。至中晚唐时期,越窑的窑工们极尽匠心巧思,仿照金银器造型,创烧出了“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16〕 的秘色瓷器,成为地方进贡朝廷之物,由此开创了越窑青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特别是这一时期茶道文化流行,越窑青瓷茶具因其“类玉”“类冰”“青则益茶”〔17〕“千峰翠色”〔18〕 的特点,深受文人、士大夫喜爱,他们不吝笔墨,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诸如“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19〕“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20〕“越瓯遥见裂鼻香,欲觉身轻骑白鹤”〔21〕“蕲簟曙香冷,越瓶秋水澄”〔22〕“散香蕲簟滑,沉水越瓶寒”〔23〕“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24〕“满火芳香碾麹尘,吴瓯湘水绿花新”〔25〕“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26〕“箧重藏吴画,茶新换越瓯”〔27〕“藓侵隋画暗,茶助越瓯深”〔28〕“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29〕“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30〕 这样优美的诗文并流传至今,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想见当年的皇皇气象。

当然,秘色瓷器也好,精品茶具也好,毕竟是阳春白雪,曲高而和寡,并非普通民间平常生活所需,也非一般民众能够购买得起。因此,越窑批量烧造的,仍是那些价廉物美、简洁实用、主要供应民间需求的日用器具。

海外销售市场的拓展也助推了这一时期越窑青瓷产业的发展。彼时的越窑制瓷中心,已经转移到了慈溪上林湖一带,距离上林湖和越窑产品重要外销通道——明州港不远的东钱湖窑场因此“近水楼台先得月”,因势利导,借机发力,开始走出低谷,走上了逐步复苏壮大自己的征程。

目前在东钱湖窑场中发现的唐代窑址相对集中分布于五乡区的屋后山、河头湾、同岙河头等地,其中屋后山发现唐代中晚期窑址2 处,河头湾发现晚唐和晚唐至北宋窑址各1 处,同岙河头发现晚唐窑址1 处。另在西坞区的邬花楼发现有晚唐五代至北宋窑址1 处。这些窑址也都未作过正式发掘,从调查采集情况看,唐代主要产品见有碗、钵、罐、盘、执壶、盆、洗、灯盏、罂等。〔31〕 部分产品简述如下:

图097 河头湾窑址采集双鱼纹“王”字款碗(应培明供图)

图098 河头湾窑址采集龙纹碗(应培明供图)

碗 敞口或侈口,弧腹,宽圈足,足底内凹或玉璧底、玉环底等。釉色以青灰为多,釉层光亮滋润,施釉不及底,底露胎,内底和圈足保留有叠烧的分散泥点支钉痕迹。以素面为主,少数出现细线划花或模印双鱼纹“王”字款、龙纹等(图097、图098)。

钵 圆唇,垂沿,敛口,鼓腹,弧腹下收,平底内凹(图099)。

罐 形制多样,根据系的差异至少可分三种:一种为肩部横贴桥形系的罐。敞口,束颈,溜肩,肩部横贴桥形系,弧鼓腹,平底内凹,腹壁保留轮转弦纹。一种为肩部贴附穿孔竖耳系的罐。敞口,短束颈,鼓肩,肩部一侧并排置两圆形竖耳,耳中间穿孔。还有一种为肩部立双竖耳的夹耳系罐。这些罐的底部往往保留有多个分散的泥点支钉痕迹(图100)。

图099 屋后山窑址出土钵

执壶 喇叭口,筒颈,瓜棱腹,一侧置短圆流,另一侧置把柄,流柄之间对称贴附两耳形系(图101)。

洗 斜平沿,尖圆唇,弧腹下收(图102)。

灯盏 整体呈小碟形,敞口,斜弧腹,平底,内底置一圆环(图103)。

罂 类似喇叭口盘口壶。四系盘口,筒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图104、图105)。

这一时期的东钱湖窑场基本延续了六朝时期的风格,产品简洁实用,器形古朴大方。以碗为例,其形制多样,既有敞口碗,也有侈口翻沿碗,口径大小不一,大者口径可达20 厘米。碗底普遍流行矮圈足,玉璧底碗数量相对较少。俗语云:民以食为天。碗作为当时主要的食用器具,是包括东钱湖窑场在内的诸多越窑窑址中发现数量最多的一类器物,它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口和底足的变化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特点:汉六朝时期,碗多为圆直口或敛口,直腹或微弧腹,底足流行低矮的平底或平底内凹的假圈足;中唐时期,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越州瓯(现学界认为是碗)“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32〕,其特征大致是敞口、斜直腹、玉璧底、足较矮,考古出土实物也证实唐代中期的碗为大敞口,形似浅盘,底部开始抠足,流行玉璧底(足底中央呈圆饼状,类似汉代玉璧,故名玉璧底);晚唐时期,碗的口部出现了花口,底部抠足区域不断扩大,由玉璧形底向玉环形底(矮圈足)演变,抠足不甚规整,保留有深浅不一的凹痕(图106)。我们在屋后山窑址中曾见到过玉璧底碗叠放在矮圈足碗上烧制的现象(图107),说明这一时期正处于玉璧底向矮圈足过渡阶段,并逐渐被矮圈足取代。

图100 屋后山窑址出土罐

图101 同岙河头窑址出土执壶

图102 河头湾窑址出土洗

图103 河头湾窑址出土灯盏

图104 东钱湖一带出土四系盘口罂(采自《中国越窑瓷(下)》第71 页,图39)

图105 屋后山窑址出土四系盘口罂

图106 河头湾窑址出土玉璧底碗(正反面)

图107 屋后山窑址出土玉璧底碗与矮圈足碗叠烧标本

产品釉色普遍偏黄或青中泛黄,胎体多厚重,施釉不及底,底多暴露红色胎。装饰工艺以素面为主,少量器物见有细线划花或模印印花。制作工艺上,碗、盘等器物多轮制成型,壶、罐等器的流、柄、耳多分体制作,黏结成型。烧制工艺一方面延续了汉六朝时期的明火叠烧工艺,器物与器物之间用泥点间隔,但器物和窑底之间不再使用锯齿状垫具,而是使用束腰形支具、盘形垫具、环形垫圈等;另一方面匣钵已经开始出现,主要采用钵形匣钵、筒形匣钵、僧帽形匣钵等烧造。如河头湾窑址生产的玉璧底碗,釉色青绿,内外无垫烧痕迹,釉色做工均属一流,当为匣钵烧制;同岙河头窑址中发现有盘形垫具上黏附环形垫圈的现象,说明也可能采用匣钵烧制。同时,为更高效利用空间,以烧造更多产品,满足市场需要,还采用了多种器物混搭烧制的方式,如屋后山窑址的碗多在成摞碗上叠放内底带环的灯盏、小型玉璧底碗、四系盘口罂等其他器物一同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