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产品
东钱湖窑场生产的产品主要有哪些?这些产品的工艺如何?又主要供应何方?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章节里展开详细阐释。此处仅以时代为别,针对不同时期的生产状况,作一简要归纳分析,以初步了解其概貌:
东汉晚期。窑址发现不多。主要产品见有碗、盘、钵、洗、壶、罐、缸、罍、盏、盅、水盂、砚台等,多属简单耐用的日用器具。釉色以青为主,也有酱褐釉、灰褐釉。产品采用明火裸烧,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拉坯成型者胎质较细腻,成型较规整,施釉较均匀,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准;泥条叠筑者质地疏松,釉面、釉层较差,有聚釉现象。器物造型、装饰、工艺既与原始瓷器一脉相承,又有新的发展。
三国东吴至西晋。窑址发现很少。主要产品见有碗、钵、盆、罐、盘口壶、水盂等,仍以简单实用的日用器具为主,少见随葬明器。制作工艺与前相比起色不大,产品质量仍较一般。釉色青中带灰,装饰风格简洁,多为素面,也见有叶脉纹、水波纹、杉叶纹、弦纹等。烧造方法简陋,全部明火裸烧。整体生产水平依旧落后,和同时期其他越窑窑场特别是上虞曹娥江中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东晋至南朝。窑址发现极少。主要产品见有碗、碟、盆、盒、罐、壶、盏、砚等日用器具。器物胎骨比较厚重,质地细腻坚实,釉层薄而不匀,部分器物施釉不及底,流釉、凝釉和开片现象比较普遍。装饰以素面为主,南朝时开始出现莲瓣纹。仍然使用明火裸烧,工艺技术不高,质量差强人意,这与当时东钱湖窑场的生产水平是相匹配的。
隋至唐初。东钱湖窑场的瓷业生产可能处于间断或停滞状态,窑址与产品至今没有发现。
唐代中晚期。窑址稍有增加。主要产品见有碗、钵、罐、盘、执壶、盆、洗、灯盏、四系盘口罂等。这一时期的东钱湖窑场刚刚走出低谷,产品种类仍然较少,且基本延续早期风格,讲究简洁实用,器形古朴大方,但部分产品如碗的形制趋于多元,新出现玉璧底碗。器物胎体多厚重,施釉多不及底,底多露胎。装饰风格以釉色取胜,少量细线划花或模印印花。生产工艺与前相比有所提高,明火叠烧开始流行,匣钵装烧亦已出现,这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也可能已开始销往海外。
五代时期。窑址数量较多。主要产品见有碗、盘、洗、盒、钵、灯盏、盏托、盏、杯、水盂等。虽然仍以生产日用器具为主流,但风格与前相比则发生了较大改变:器物种类更加丰富;造型更为新颖别致;选用坯料细腻,胎体比较轻薄;釉色以青绿为主,通体施釉,釉层均匀,色泽淡雅;装饰仍以素面为主,部分器物也采用细线划花、浅浮雕或透雕手法装饰,效果十分出彩;开始较多出现文字款识;明火叠烧工艺和匣钵装烧工艺兼备。产品总体制作精良,除供应民间和外销,可能也曾进贡朝廷。
北宋早期。窑址分布较广。主要产品见有碗、盘、杯、盏、盏托、碟、钵、罐、三联盒、执壶、茶碾等。同类产品形制多样、造型多变。器物釉色晶莹青翠,胎壁轻薄,叩击声音清脆,瓷土纯净细腻,瓷化程度甚高。流行细线划花和浅浮雕装饰,纹样精美,构图繁密,线条流畅,赏心悦目。全部采用匣钵装烧,且不同的器物采用不同形制的匣钵烧造,工艺水平开始走向巅峰。产品除供应民间、定制和海外市场,还曾大量进贡朝廷。
北宋中期。窑址分布密集。主要产品见有碗、盘、杯、碟、盏、盏托、灯盏、钵、盒、罐、壶、执壶、香炉、瓶、韩瓶、盅、尊、套盒、水盂、枕、洗、砚台、灯、唾盂、钉帽、花觚、碾轮、异形器等,其中既有日用器具和文房用品,也有祭祀供器、佛教供养器等。这一时期的东钱湖窑场,生产规模最盛,产品种类最多,用途也最广泛,出现了不少新的品种和新的器型。器物造型端庄,釉色青莹温润,胎体制作精良。盛行刻划花、镂雕等装饰,纹样题材丰富,形象生动逼真,工艺技法娴熟,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浮雕感。刻划文字盛行,款识不一而足,内容引人遐想。拉坯成型技术高超,或一次成型,或分体制作。匣钵装烧工艺更加成熟,开始针对特殊器物酌情制作、使用相应的匣钵来装烧。产品主要供应民间和海外市场,也可提供定制服务。
北宋晚期。窑址数量仍多。主要产品见有碗、盘、杯、灯盏、钵、器盖、罐、韩瓶、执壶、灯等。产量虽然依然较大,但产品种类及同类器型与前相比有所减少,且以粗朴耐用的日用器为主。制作上也重趋粗糙,原料加工不太精细,釉色深浅不一,釉层厚薄不匀,装饰工艺简化,刻花不够规整,普遍素面或刻弦纹,少量装饰粗劣的刻花莲瓣纹等。烧制工艺重新沦为明火叠烧,不同类型器物混合搭烧情况较多。这些现象表明,北宋晚期的东钱湖窑场,无论产品造型、装饰风格还是烧制工艺等较北宋早中期均已明显衰退。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估计外销也占有一定份额。
南宋早期。窑址数量很少。主要产品见有碗、韩瓶、罐、执壶等,尤以韩瓶最多。器物施釉以酱色为主,胎体厚重,制作低劣,多素面,刻花工艺粗疏,与传统的越窑产品风格相距甚远,表明此时的越窑已经全面衰落并最终停烧。
整体而言,自东汉晚期至南宋早期,东钱湖窑场不同时期生产的产品种类、风格特征和工艺水平虽不尽相同,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大致呈现的是品种由少到多再到少、风格由简到繁再到简、工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发展态势。从流向和用途上看,东钱湖窑场早年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民用日用。中晚唐或至迟五代以后的产品用途变得广泛,至少供应以下几个层面使用:一是民用,这类产品占据绝大多数,但质量相对一般,主要供应国内民间市场;二是外销,这类产品质量较佳且颇具异域风情,基本销往海外各地;三是定制,这类产品质量同样不错,能够根据客户要求生产,但总体数量估计不会太多,一般供应官府、寺观、信徒等特定客户;四是进贡,这类产品质量最为上乘,仅限供应朝廷使用,虽然进贡次数目前仅知北宋开宝九年(976)一次,但不排除还有,且其数量庞大,亦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