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越窑瓷
针对越窑青瓷的科学考察与系统研究,肇始于20 世纪30 年代故宫博物院学者陈万里先生对宁绍地区的勘查。在此之前,越窑青瓷只在一些古代诗文及官方文献、地方志书、文人札记中偶尔出现,人们对它的了解可说十分有限,对于那些精美的青瓷器物具体是哪里烧造的、如何烧造的、何时创烧的、何时停烧的等问题并不清楚。而要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必须通过现代的考古手段才能做到。
今天我们在诸多博物馆或部分收藏者手中见到的越窑青瓷,究其来源,无非以下两条途径:一是传世品。这类越窑青瓷器物虽然品相较好,质量较精,但总体数量不会太多,清代乾隆皇帝曾有“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稀”之叹,贵如帝王尚且难得一见,况乎他人?!二是新发现。主要包括考古发掘出土(水)、工程建设破坏挖出和不法分子盗掘买卖三类。而经主动性或抢救性考古发现的越窑青瓷,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出自国内外的古代墓葬、遗址、地宫、沉船等,尤以江浙一带东汉至唐宋时期大小墓葬、城市遗址和台湾澎湖港口、印尼“井里汶”沉船中的发现最为丰富。这类越窑青瓷器物,特别是出自未经盗掘的古墓、地宫、沉船中的,往往保存较好,品相较优。二是出自越窑窑址本身,这类青瓷器物虽然多为残次品甚或碎片,但数量庞大,产地明确,因而对于我们了解越窑青瓷具体是哪里烧造的、如何烧造的、何时创烧的、何时停烧的这些问题,有着更为直接也更切实际的指向意义。
目前已经考古发现的越窑窑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绍兴、宁波一带,两地迄今发现的越窑窑址已达数百处之多,时代上起东汉中晚期,下迄南宋初叶,横跨千年之久。其中,绍兴地区的越窑窑址集中分布在上虞曹娥江中游,宁波地区的越窑窑址集中分布在上林湖和东钱湖周边。现以宁波地区为例,简单回顾一下越窑窑址的考古情况:
20 世纪30 年代,时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陈万里先生开始关注越窑青瓷,对上林湖地区的古窑址作了实地考察,并相继发表了《越器图录》〔69〕《瓷器与浙江》〔70〕《中国青瓷史略》〔71〕 等学术成果,开越窑青瓷研究之先河。嗣后,特别是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宁波地区的越窑考古渐入佳境,相继调查发现和(试)发掘了一系列重要窑址,从而为全面、深入了解越窑青瓷提供了实物的资料和生动的案例。
以下列表(表1)简要说明之:
表1 宁波地区越窑窑址主要考古项目一览表

续表

01 参见林士民:《宁波考古述略》,《再现昔日的文明——东方大港宁波考古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年;林士民:《浙江宁波东钱湖窑场调查与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三辑,紫禁城出版社,1990 年;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202 页;罗鹏、李永宁:《宁波考古六十年》之《窑址考古》篇,故宫出版社,2017 年;王结华:《钱湖考古六十年——1958—2018 年东钱湖考古工作概述》,《东钱湖文丛》第2 期。
02 林士民:《勘察浙江宁波唐代古窑的收获》,《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 年。
03 参见林士民:《浙江宁波瓷窑遗址概述》,《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1988 年。
04 参见沈岳明:《修内司窑的考古学观察——从低岭头谈起》,《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 年。
05 参见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4 页。
06 郑建明、谢西营、沈岳明:《浙江上林湖荷花芯窑址发掘作坊区》,《中国文物报》2015 年12 月7 日。
07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海县文管会办公室:《浙江宁海县岔路宋代遗址》,《考古》2003 年第9 期。
08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寺龙口越窑址》,文物出版社,2002 年;《浙江越窑寺龙口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1 年第11 期。
续表

0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慈溪市越窑石马弄窑址的发掘》,《考古》2001 年第10 期;浙江文物年鉴编委会:《浙江文物年鉴2002》之《慈溪市石马弄窑址第二次发掘》,2003 年。
02 郑建明、毛迪凯:《奉化市于家山宋代窑址》,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文物出版社,2008 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于家山——越窑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待版。
03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郭童岙——越窑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 年。
04 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
05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发掘资料。
06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鄞州区文管办:《浙江宁波鄞州栎斜老虎岩窑址发掘简报》,《南方文物》2011 年第1 期。
07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发掘资料。
08 沈岳明、郑建明:《浙江上林湖发现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中国文物报》2017 年1 月27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文物出版社,2017 年。
09 罗鹏:《宁波东钱湖上水岙窑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2017 年6 月30 日;罗鹏、李永宁:《宁波考古六十年》之《窑址考古》篇,故宫出版社,2017 年。
续表

注:1.本表中的“所在区域”为2016 年宁波行政区划调整后之行政区域,其中“东钱湖”指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现管辖区域。2.同一对象不同时期考古按同一项目计。
01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发掘资料。按:花园山窑址原定名古坟潭窑址,现改今名。
02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调查资料。
03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调查资料。
04 张华琴:《浙江奉化陈君庙山窑址群发现两座北宋龙窑》,《中国文物报》2019 年9 月27 日。
以上考古工作的开展,不仅使我们基本摸清了宁波地区越窑窑址的分布情况,对不同时期的窑业布局、器物特征、文化内涵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研究当时尤其是唐宋时期的烧窑技术、制作工艺、窑业制度和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
越窑青瓷器物的不断发现与越窑窑址考古的陆续实施,还直接推动了越窑青瓷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仅海量的考古报告(简报)和专业论文得以公开发表,同时也催生了大批新素材、高质量、新观点的学术专著和越瓷图录的纷纷问世,如《中国陶瓷·越窑》〔72〕《古瓷新探》〔73〕《古瓷发微》〔74〕《青瓷与越窑》〔75〕《越窑青瓷文化史》〔76〕《越窑瓷鉴定与鉴赏》〔77〕《上林湖越窑》〔78〕《寺龙口越窑址》〔79〕《古瓷谈荟》〔80〕《千年越窑兴衰研究》〔81〕《瓷之魂——越瓷瑰宝》〔82〕《古越遗珍研究》〔83〕《千峰翠色——中国越窑青瓷》〔84〕《中国越窑瓷》〔85〕《郭童岙——越窑遗址发掘报告》〔86〕《越窑瓷墓志》〔87〕《瑞色青青》〔88〕《南青北白——越窑与邢窑特展》〔89〕《越窑制瓷史》〔90〕《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越窑》〔91〕《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92〕 等。此外,一些综合性著作、图录与鉴赏类书籍、文章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过越窑青瓷的探讨,发表了各自独到的精彩论断,因为篇幅的关系,作者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观之。
相信,随着今后新的考古材料的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的推出,关于越窑青瓷的研究也将不断翻开新的篇章。
【注释】
〔1〕(唐)陆龟蒙:《秘色越器》,《全唐诗》卷六二九,中华书局,1960 年,第7216 页。
〔2〕(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91 年。
〔3〕(唐)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全唐诗》卷八二一,中华书局,1960 年,第9260 页。
〔4〕(唐)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全唐诗》卷三八○,中华书局,1960 年,第4266 页。
〔5〕(唐)李涉:《春山三朅来》,《全唐诗》卷四七七,中华书局,1960 年,第5426 页。
〔6〕(唐)许浑:《晨起二首》,《全唐诗》卷五二八,中华书局,1960 年,第6038 页。
〔7〕(唐)许浑:《夏日戏题郭别驾东堂》,《全唐诗》卷五二八,中华书局,1960 年,第6040 页。
〔8〕(唐)施肩吾:《蜀茗词》,《全唐诗》卷四九四,中华书局,1960 年,第5602 页。
〔9〕(唐)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全唐诗》卷五七○,中华书局,1960 年,第6611 页。
〔10〕(唐)皮日休:《茶瓯》,《全唐诗》卷六一一,中华书局,1960 年,第7055 页。
〔11〕(唐)郑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全唐诗》卷六七五,中华书局,1960 年,第7728 页。
〔12〕(唐)郑谷:《题兴善寺》,《全唐诗》卷六七六,中华书局,1960 年,第7756 页。
〔13〕(唐)韩偓:《横塘》,《全唐诗》卷六八三,中华书局,1960 年,第7832 页。
〔14〕(唐)顾况:《茶赋》,《全唐文》卷五二八,中华书局,1983 年,第5365 页。
〔15〕(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太平御览》卷五八四,中华书局,1960 年,第2632 页。
〔16〕(唐)方干:《李户曹小妓天得善击越器以成曲章》,《全唐诗》卷六五一,中华书局,1983 年,第7481 页。
〔17〕(清)蓝浦原著,郑廷桂增补:《景德镇陶录》卷七《古窑考》,嘉庆二十年异经堂刻本。
〔18〕(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澣奏分越州之
县置明州,以境内四明山为名。”中华书局,1983 年,第629 页。
〔19〕绍兴在东汉至隋初先后称会稽郡、会稽国、吴州等,隋代大业元年即公元605 年始置越州,大业三年即公元607 年复改会稽,唐代武德四年即公元621 年再改越州,南宋建炎五年即公元1131年定名绍兴并沿用至今。
〔20〕宁波在东汉至唐代先后归会稽郡、会稽国、吴州、越州等管辖,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 年始分越州置明州,南宋庆元元年即公元1195 年改称庆元,明初一度复名明州,明代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 年定名宁波并沿用至今。
〔21〕参见徐定宝主编:《越窑青瓷文化史·前言》,人民出版社,2001 年。
〔22〕参见林士民、林浩:《中国越窑瓷·导论》,宁波出版社,2012 年。
〔23〕参见刘毅:《越窑源流述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五辑(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2 年。
〔24〕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年,第137 页。
〔25〕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年,第191 页。
〔26〕(唐)徐夤:《贡余秘色茶盏》,《全唐诗》卷七一○,中华书局,1960 年,第8174 页。
〔27〕(北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3 年。
〔28〕(南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五“定器”条,中华书局,1994 年,第213 页。
〔29〕(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说郛》本(宛委山堂刻)。
〔30〕(南宋)叶寘:《坦斋笔衡》,已佚。引自(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九“窑器”条,《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3 年。
〔31〕(南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上“诸玩”条,《粤雅堂丛书》本。
〔32〕(明)顾存仁修,岑原道等纂:嘉靖《余姚县志》卷六《风俗记》“物产”条,宁波天一阁藏嘉靖刻本。
〔33〕陕西省法门寺考古队:《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简报》,《文物》1988 年第10 期。
〔34〕参见浙江省文管会:《杭州临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图和秘色瓷》,《考古》1975 年第3 期。
〔35〕苏州市文管会、吴县文管会:《苏州七子山五代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 年第2 期。
〔36〕沈岳明、郑建明:《浙江上林湖发现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中国文物报》2017 年1 月27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文物出版社,2017 年。
〔37〕参见沈岳明:《秘色探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文物出版社,2017 年。
〔38〕参见李家治:《我国瓷器出现时期的研究》,《硅酸盐学报》1978 年第3 期;叶宏明、杨辉、叶培华等:《中国瓷器起源的研究》,《陶瓷学报》第29 卷第2 期;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丛书·古窑址》,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3 页。
〔39〕王结华、毛颖、刘丽文:《古越遗珍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146 页。
〔40〕参见徐定宝主编:《越窑青瓷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236 页。
〔41〕参见李军编著:《千峰翠色——中国越窑青瓷》,宁波出版社,2011 年,第10 页。
〔42〕1977 年慈溪上林湖吴家溪曾发现一件越窑青瓷墓志罐,上刻:“……中和五年岁在乙巳三月五日,终于明州慈溪县上林乡……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其坟丙向……”按:中和五年即公元885 年,亦即光启元年,光启三年即公元887 年。根据该墓志罐刻文,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可知至迟在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8),朝廷已在上林湖设立“贡窑”生产贡瓷。
〔43〕(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五》,中华书局,1975 年,第1060 页。
〔44〕(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十八《吴越二·武肃王世家下》,中华书局,1983 年,第1097 页。按:此处“王”指吴越国武肃王钱镠;“唐”指五代十国中的后唐。
〔45〕(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十九《吴越三·文穆王世家》,中华书局,1983 年,第1122 页。按:此处“王”指吴越国文穆王钱元瓘;“唐”指五代十国中的后唐。
〔46〕(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一六九《帝王部·纳贡献》,中华书局,1982 年。
〔47〕(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十《吴越四·忠献王世家》,中华书局,1983 年,第1135 页。按:此处“王”指吴越国忠献王钱弘佐;“晋”指五代十国中的后晋。
〔48〕(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十一《吴越五·忠懿王世家上》,中华书局,1983 年,第1150 页。按:此处“王”指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汉”指五代十国中的后汉。又按:引文中部分标点为本书作者重新校订。
〔49〕(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一六九《帝王部·纳贡献》,中华书局,1982 年。
〔50〕(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一六九《帝王部·纳贡献》,中华书局,1982 年。
〔51〕(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十二《吴越五·忠懿王世家下》,中华书局,1983 年,第1166 页。按:此处“王”指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宋”指北宋。
〔52〕(清)徐松辑,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校点:《宋会要辑稿·蕃夷七·朝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9935 页。
〔53〕(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十三《吴越七·列传·忠懿王子彭城郡王惟治》,中华书局,1983年,第1213 页。按:此处“忠懿王”指钱弘俶;“惟治”指钱弘俶子彭城郡王钱惟治;“宋”指北宋。
〔54〕(元)脱脱、阿鲁图:《宋史》卷四百八十《世家三·吴越钱氏》,中华书局,1977 年,第13901 页。按:此处“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俶”指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
〔55〕(清)徐松辑,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校点:《宋会要辑稿·蕃夷七·朝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9937 页。
〔56〕(清)徐松辑,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校点:《宋会要辑稿·蕃夷七·朝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9938—9939 页。按:引文中部分标点、文字为本书作者重新校订。
〔57〕(北宋)范坰、林禹:《吴越备史补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二二二·载记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3 年。按:此处“王”指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惟濬”指钱弘俶世子钱惟濬。
〔58〕(北宋)范坰、林禹:《吴越备史补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二二二·载记类》,(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3 年。按:此处“王”指吴越国忠懿王钱弘俶;“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
〔59〕参见王结华、毛颖、刘丽文:《古越遗珍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214 页。
〔60〕参见[印尼]AdiAgungTirtamarta:《井里汶海底十世纪沉船打捞纪实》,《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6 期;秦大树:《拾遗南海,补阙中土——谈井里汶沉船的出水瓷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 年第6 期。
〔61〕参见陈信雄:《越窑在澎湖——五代十国时期大量越窑精品的发现》,文山书局,1994 年;陈信雄:《五代越窑在澎湖——两岸交通的第一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科学出版社,2006 年。
〔62〕(清)徐松辑,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校点:《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一·历代土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6930—6931 页。
〔63〕(北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大都督府越州会稽郡》“土贡”条,《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年,第234 页。
〔64〕(南宋)施宿等:《嘉泰会稽志》卷五“杂贡”条,《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四九号),(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年,第6238 页。
〔65〕(清)徐松辑,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校点:《宋会要辑稿·蕃夷七·朝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9936 页。
〔66〕参见李军编著:《千峰翠色——中国越窑青瓷》,宁波出版社,2011 年,第32—34 页。
〔67〕参见沈岳明:《修内司窑的考古学观察——从低岭头谈起》,《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 年。
〔68〕(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卷二,凤凰出版社,2010 年,第114 页。
〔69〕陈万里:《越器图录》,中华书局,1937 年。
〔70〕陈万里:《瓷器与浙江》,中华书局,1946 年。
〔71〕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年。
〔72〕朱伯谦:《中国陶瓷·越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年。
〔73〕李刚:《古瓷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年。
〔74〕李刚:《古瓷发微》,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年。
〔75〕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76〕徐定宝主编:《越窑青瓷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1 年。
〔77〕任世龙、谢纯龙:《越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年。
〔78〕慈溪市博物馆编著:《上林湖越窑》,科学出版社,2002 年。
〔7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寺龙口越窑址》,文物出版社,2002 年。
〔80〕李刚:《古瓷谈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年。
〔81〕魏建钢:《千年越窑兴衰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年。
〔82〕章金焕编著:《瓷之魂——越瓷瑰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年。
〔83〕王结华、毛颖、刘丽文:《古越遗珍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年。
〔84〕李军编著:《千峰翠色——中国越窑青瓷》,宁波出版社,2011 年。
〔85〕林士民、林浩:《中国越窑瓷》,宁波出版社,2012 年。
〔86〕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郭童岙——越窑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 年。
〔87〕厉祖浩编著:《越窑瓷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88〕慈溪市博物馆编:《瑞色青青》,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年。
〔89〕越窑博物馆编:《南青北白——越窑与邢窑特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年。
〔90〕魏建钢:《越窑制瓷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年。
〔91〕任世龙、谢纯龙:《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越窑》,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年。
〔9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文物出版社,20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