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郭家峙区
窑棚窑址〔34〕位于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原范岙村(现因整体搬迁,村已消失)西面0.5 公里的窑棚山东南坡,一端近湖,与郭家峙窑址隔河相望。1987 年10 月发现。早期调查资料显示这里至少有2 处窑址,均为南北向,窑床设于坡段平缓地带,时代均为五代至北宋。因修机耕路,另有部分窑址已被破坏。残存瓷片堆积面积约50 平方米,堆积层厚1.5 米左右。产品以碗为主,另有盏、罐、壶、粉盒等。胎质灰白,釉色多青灰。器物大多素面,亦有少量莲瓣刻花。窑具主要见有匣钵、喇叭形垫座及小垫圈等。
窑棚窑址于1994 年11 月20 日被公布为鄞县文物保护点。现窑址已消失,其上建有东钱湖水上乐园。
王家弄窑址〔35〕位于原鄞县韩岭乡郭家峙村南面的王家弄山,由于开山造地,破坏严重。南坡为东汉晚期窑址,堆积面积约100 平方米,堆积厚度约1 米。瓷器产品有碗、罐、钵、罍、盅等,罍的表面有拍印的席纹、网纹等,罐的系耳有羽毛纹。窑具有筒形垫座、小圆饼三足器等。北坑为五代至北宋时期窑址,窑床保存完整。堆积面积约150 平方米,堆积厚度1—1.5米,瓷片中有碗、壶、罐、粉盒、盏等器物,釉色呈青黄、青绿,纹饰有划花鹦鹉、蝴蝶、花草等。主要窑具有匣钵、垫圈等。

图047 玉缸山窑址一带地形地貌
现王家弄窑址已消失。
玉缸山窑址〔36〕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栎斜村玉缸山西坡(图047)。1981 年7 月当地村民耕地时在地表发现有古陶瓷片,后经调查确认为一处瓷窑遗址。窑为东西向,遗物散布面积约900 平方米,堆积厚度为1.5 米。从调查情况看,该窑主要烧制碗、盏、壶、洗、罐、碟、罍、缸、水盂、砚台、五联罐等器物,其中大型瓷罍腹部直径达75 厘米以上。多施青釉,色以青、青灰居多,也有酱褐、灰褐釉。缸、罐类釉面不匀,有聚釉现象,其他器物满釉或釉不到底,釉面有开片。胎质细,呈灰白色。器物或素面,或饰席纹、网格纹、弦纹等,器耳多饰叶脉纹。个别水盂底部发现有阴刻的“章”字。窑具见有筒形、覆钵形垫具及双足器、三足垫饼等。
林士民先生早年曾将玉缸山窑址与东钱湖原上水村的老鼠山窑址(上刀子山窑址)和上林湖的周家岙窑址、桃园山窑址等统归为“玉缸山类型”,认为这一类型窑址生产的产品胎质细腻、成型规整、釉色均匀,已具有一定的水平,窑址时代属东汉晚期偏晚阶段。
玉缸山窑址于2014 年7 月被公布为鄞州区文物保护单位。现窑址总体保存情况较好。
老虎岩窑址〔37〕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栎斜村东南500 米的西山坡上。2010 年5 月至6 月,为配合象山港大桥连接线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对该窑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窑址2 处2 座。两窑间距仅2 米左右,均为头西尾东、依山而建的斜坡式长条形龙窑,系在自然山坡上掘一浅槽后紧贴基槽以土坯砖砌成。其中:1 号窑(Y1)现存窑室、窑门、窑尾(排烟室)、排烟道、排水沟等部分,火膛、窑前操作间等已遭破坏,全窑残斜长27.5 米、水平长26.20 米,窑室前段宽2.16 米、后段宽2.26 米(图048);2 号窑(Y2)仅存窑室和窑门,其余部分皆已遭破坏,全窑残长约20.80 米,窑室宽2.26 米(图049)。
出土器物均为大件陶器,部分有施釉现象。器形主要是缸、罐、盆等,另有体形较大的筒形、盆形、钵形三类窑具和锯齿状、鼓状、筒状、圈状四类支座(图050)。少数窑具上见有“二十”等数字和“杜”“费”等款识,推断应是陶器制作者的姓氏,说明窑室内不同工匠的产品存在混搭烧制现象。窑址时代初定为东汉中晚期偏晚阶段。
从窑炉结构简单、器物数量与种类较少、釉色灰白、釉层较薄、胎质粗糙、器形和窑具较大等特点看,老虎岩窑的窑业生产还较原始,处于由陶器向成熟瓷器过渡前期,可能属于陶、瓷混烧窑,不同于后来的成熟瓷窑。虽然如此,不排除该窑与东钱湖窑场的创烧有一定渊源关系。

图048 老虎岩窑址1 号窑(Y1)(李永宁供图)

图049 老虎岩窑址2 号窑(Y2)(李永宁供图)

图050 老虎岩窑址部分出土器物与窑具。1.覆盆锯齿形垫具 2.覆钵形垫具 3.筒形窑具4.缸 5.盆 6.罐
现老虎岩窑址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