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期产品

第一节 初创期产品

成熟瓷器的出现经历了由陶器到原始瓷器再到成熟青瓷的漫漫征途。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成熟瓷器出现之前,生活在东钱湖及其周边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夹砂陶器、泥质陶器、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位于鄞州横溪境内的钱岙遗址中,商代中晚期先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是夹砂红陶、泥质灰(或灰褐、红)陶类的器物;西周时期先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除了夹砂、泥质陶器外,开始出现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春秋战国时期先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原始瓷器不仅数量增多,质量也相对更好。〔1〕 位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原上水村境内的上水岙土墩石室墓,虽然遭受严重破坏,也出土过商周时期的直口陶杯等遗物。〔2〕 位于东钱湖东北、西南两翼的县故城(治今宁波市鄞州区与北仑区交界处的贸山一带)、鄞县故城(治今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村一带)及其周边地区,历年来更是出土过不少商周至西汉时期包括原始瓷器在内的各种质地、各类造型的陶瓷遗物。这些发现说明,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原始瓷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具,部分器物上的简单装饰还体现出当时人们朴素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追求。

原始瓷器的出现为成熟瓷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包括东钱湖在内的整个宁波地区尚未发现典型的原始瓷窑,以上东钱湖及其周边商周时期先民使用的原始瓷器产于何地、来自何方至今仍是一个悬而待决的谜题。目前,我们在这里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窑址是与钱岙遗址相距不远、同样位于鄞州横溪的老虎岩窑址,但该窑的时代远远滞后于商周,已然进入东汉中晚期偏晚阶段,生产的也主要是缸、罐、盆类大件器物,部分器物上虽已有施釉现象,但既不属于原始瓷器,也不属于成熟瓷器,而是处于由陶器向成熟瓷器过渡前期的产物。〔3〕 此外,我们在与东钱湖相距较远的北仑小港发现的东汉晚期的江家山窑址,主要产品为罍、罐类印纹硬陶,部分器物上虽同样见有施釉现象,〔4〕 但与真正的成熟瓷器相去甚远。虽然如此,并不排除这一类型的窑址与东钱湖窑场的初创有着一定渊源关系,或可说是东钱湖窑场的先声,至少是为东钱湖窑场成熟青瓷的创烧奠定了技术基础。

历史的车轮迈入东汉晚期中晚阶段,随着本地烧窑水平的提升与外部制瓷技术的影响,东钱湖及其周边地区终于迎来了黎明前的曙光,创烧出了自己的成熟青瓷。在这里调查发现的东汉晚期瓷窑迄今共有6 处,分别为郭家峙区的郭童岙窑址(2 处)、王家弄窑址(1 处)、玉缸山窑址(1 处)和下水区的上刀子山窑址(1 处)、十坑九垅窑址(1 处),尤以郭童岙窑址和玉缸山窑址最为典型。林士民先生早年曾将宁波地区的汉代窑址分为“鸡步山”“谷童岙”“玉缸山”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了东汉晚期的早、中、晚三个阶段,其中“谷童岙类型”和“玉缸山类型”即分别以在郭童岙发现的2 处东汉窑址和玉缸山窑址命名。〔5〕 仅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看出东钱湖窑场在宁波地区早期瓷器发展史中的地位,虽然这一分类观点在今天看来有待进一步探讨。

以上6 处业已发现的东汉晚期瓷窑,皆未作过正式的发掘,因此关于它们的产品状况,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相当有限。据现有资料看,王家弄窑址的主要产品为碗、罐、钵、罍、盅等〔6〕;上刀子山窑址的主要产品为双系罐、洗、钵等〔7〕;十坑九垅窑址则只提到发现过大量东汉晚期的古瓷片〔8〕,具体情况不明。幸好,林士民先生早年曾经对“谷童岙类型”和“玉缸山类型”窑址部分产品及其生产工艺作过较为详细的介绍,可供我们今天研究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