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之提出
“东钱湖窑场”这一概念并非出自历史文献的记载。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鄞县境内窑址调查时,开始仅以窑址所在村名或地名来直呼某某窑址,如郭家峙窑址、沙堰河头窑址、小白市窑址;1973 年李辉柄先生发表的《调查浙江鄞县窑址的收获》一文首次提出了“鄞县窑”的概念〔19〕,作为当时在鄞县境内发现的瓷窑的统称;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沿用“鄞县窑”这一概念,如1994 年出版的《中国陶瓷》一书在介绍“浙江越窑”时,使用的就是“鄞县窑”这一称呼;〔20〕2013 年出版的《中国陶瓷辞典》一书,采用的也是“鄞县窑”这一说法,并对其作了专门介绍:
鄞县窑 汉到北宋瓷窑。窑址在今浙江鄞县,有栎斜的玉缸山、郭家峙的谷童岙、上水的老鼠山等窑址。汉代已烧造青瓷。东晋、南朝有所发展。五代及北宋初烧制越窑青瓷,釉色仍保持了唐代越窑青中偏黄的艾色。器物以碗、盘为主,亦有盏托、瓶、壶、罐、杯、印盒等。装饰方法有刻花及划花,以蝴蝶、莲瓣、荷花、水草及鹦鹉为多见。图案风格多仿唐代金银器,是吴越贡瓷产地之一。
——《中国陶瓷辞典》〔21〕
但在同一书中,又专门介绍了“宁波东钱湖窑群”,其中不管是具体提到的部分窑址,还是这些窑址的分布区域,实际上都和上文所谓“鄞县窑”相重复:
宁波东钱湖窑群 也称“东钱湖越窑”。东汉至宋代瓷窑群。窑址在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沿岸。有东汉至三国时期的玉缸山、郭童岙窑,两晋至南宋时期的郭家峙、窑棚、屋后山、河头湾、刀子山、窑岙、小干岭、古坟潭窑等,是仅次于上林湖越窑的第二大越窑青瓷窑场。东钱湖窑场在东汉、唐、五代时期所烧制的青瓷器,和上林湖越窑一起代表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举世闻名。随着南宋杭州官窑的兴建、贡瓷产销地的转移,东钱湖青瓷的生产渐趋衰落,至明代大部分窑场已停产,仅在高钱前堰头村发现三甲岙青花窑址一处。
——《中国陶瓷辞典》〔22〕
最初明确提出“东钱湖窑场”这一概念并进行综合研究的,是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林士民先生。林士民先生长期从事越窑青瓷考古与研究,著述颇丰,他在1988 年发表的《浙江宁波古代瓷窑遗址概述》一文中,已经初步提出了东钱湖窑场的说法。〔23〕1990 年,林士民先生发表了《浙江宁波东钱湖窑场调查与研究》专文,并根据未公开发表的《鄞县古窑遗址考察资料》对东钱湖窑场作了初步分区,共分成七个区,分别为郭家峙区、窑棚区、上水区、下水区、东吴区、白杜区、宝幢区。其中郭家峙、窑棚、上水、下水、东吴五个区为中心区,白杜、宝幢两个区为边缘区。〔24〕1999 年,林士民先生又在《青瓷与越窑》一书中,专门开辟了《明州东钱湖窑场》一章,分“位置与窑址分布”“窑址产品与时代”“窑址的烧造年代”“窑业发达的原因”“制品选料与造型”“制品釉色与装饰”“与上林湖窑关系”七个部分对东钱湖窑场作了相对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25〕
在充分吸收、整合前人研究成果,并及时吸纳、梳理新的考古发现的基础上,2010 年出版的《古越遗珍研究》一书也用专门的篇幅对东钱湖窑场作了简练的描述,内容如下:
东钱湖窑场位于今宁波市东南20 公里的东钱湖(原属鄞县)境内,创烧于东汉晚期,五代、北宋时期窑址目前已发现37 处,占东钱湖周围窑场总数的75%左右,是当时仅次于慈溪上林湖的第二大越窑窑场。窑址分布范围广泛,大体上可分为7 个区:郭家峙区,位于东钱湖西南,窑区内共有10 多处窑址,出有北宋雍熙年号的碾磨器,并发现有制作匣钵的作坊。2007 年曾对其中的郭童岙窑址进行过大规模的发掘,共清理龙窑遗迹8 座,出土碗、盘、碟、壶、杯、盏托、垫具、支具等各类器物标本近千件。窑区时代为五代北宋。窑棚区,位于东钱湖南端,靠花岙村西的两座窑时代为五代北宋,窑棚窑南端的王家弄有2 座为东汉晚期,距此窑1 公里左右的玉缸山窑也为东汉晚期。上水区,位于湖边上水村东侧的窑岙山,堆积丰富,时代为五代北宋。下水区,位于下水西村刀子山、官驿河头,上刀子山有2 处东汉晚期的古窑,下水村也有2 处窑,另在官驿河头有蛇山窑,时代为五代北宋。东吴区,位于东钱湖栗木塘东北角,发现的五代北宋窑址有东村窑、古坟潭窑、村南窑等。窑山头窑早期为晋代,晚期为五代北宋。另外还有属于东钱湖窑场同一类型的白杜区窑址和宝幢区窑址。
东钱湖窑场生产青瓷品种主要见有碗、茶盏、茶托、盘、壶、盒、罐、钵等。窑具主要见有匣钵与间隔垫具,匣钵大小成套,以宽矮的匣钵居多,另有钵形匣钵;间隔垫具以垫环为多,另有垫圈、覆钵形垫托、浅碟形垫托、灯状垫托等类。器物装饰包括划花、刻花、刻划并用、镂空、模印几种,其中以划花为多,线条精细,刚劲有力,一般用于盘、碗、杯上,纹饰题材有鹦鹉、蝴蝶、莲瓣、荷花、水草等;刻花线条较粗,多用于罐、钵、壶等器物上,题材以莲瓣为主,有单瓣和复瓣之分;刻划并用题材多见于复莲瓣;镂空多见用于香薰,镂空纹有方格、网格、花枝等;模印多见用于盒盖,花纹有菊花、牡丹、缠枝花等。与上林湖窑相比,这些器物无论是在造型、釉色上还是在装饰风格上都相同。
东钱湖窑场所在的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在五代北宋时是吴越钱氏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瓷器是当时最重要的输出商品之一。吴越钱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不断向朝廷进贡,文献记载开宝、太平兴国年间吴越九次向宋廷进贡,其中贡瓷数量达21 万件以上。进贡如此之多的瓷器,光靠上林湖窑一地生产是远远不够供给的,因此又在鄞县东钱湖窑场烧造贡瓷。《宋会要辑稿》载开宝九年六月四日“明州节度使惟治进……瓷器万一千事,内千事银棱”,这些进贡朝廷的瓷器中可能有一部分就是东钱湖窑的产品。
——《古越遗珍研究》〔26〕
以上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虽然已经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出了此前所知的东钱湖窑场的概貌,但也不可否认,关于东钱湖窑场的概念至今未曾得到业界和学界的一致公认,关于东钱湖窑场的内涵同样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下文,我们将用专门的章节来探讨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