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布范围

二、分布范围

东钱湖窑场地域分布范围多大?具体坐落在什么地方?当年的烧制规模究竟如何?现存的窑址又有多少?关于这些问题,前期研究同样给出过自己的解答。

上文已经提到,东钱湖窑场早年曾被分为郭家峙、窑棚、上水、下水、东吴、白杜、宝幢共七个窑区。其中的郭家峙区、窑棚区、上水区、下水区,按照今天的行政架构来说,主要属于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辖境,均在东钱湖湖区周围,绕湖区之西南、南和东南侧分布;东吴区、宝幢区主要属于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和五乡镇辖境,均在东钱湖东北方向;白杜区主要属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辖境,在东钱湖西南方向。从空间框架上可以看出,这七个区是以东钱湖周边山地为中心,沿象山港北侧的天台山支脉西北边缘山坡地带分布且基本连成一线的。

问题在于,当年在对东钱湖窑场进行分区的时候,无论是考古调查工作还是发掘研究工作都还不够充分,因此在一些环节和细节上仍有校正修订和补充完善的必要。近些年来,随着相关工作的深入推进,关于东钱湖窑场的空间分布范围开始愈发清晰起来,我们也由此可以对东钱湖窑场作出更为准确和科学的分区。具体如图所示(图015):

图015 东钱湖窑场分区示意图[底图采自天地图浙甬S(2019)17 号—乙测资字33102058]。窑址名称:1.郭家峙2.郭童岙3.窑棚4.王家弄5.玉缸山6.老虎岩7.上水窑岙8.上水岙9.范岙10.刀子山11.上刀子山12.下刀子山13.兆湾14.蛇山15.蛇山瓦片滩16.窑山顶17.十坑九垅18.花园山19.瓶窑20.东庵21.小白市22.窑山头23.沙堰河头24.屋后山25.河头湾26.同岙河头27.明堂岙28.小干岭29.育王30.张家庄31.剡岙32.江家山33.孙侯窑岙34.龙头山35.旧庵弄36.泥鳅嘴37.黄胖山38.唐夹岙39.陈君庙山40.水马池墩41.邬花楼42.黄泥晒场43.夹坑岙44.奋起堆45.于家山46.腾公岙

按照以上图示,根据窑址地域分布的不同,历史上的东钱湖窑场至少可以分为六个大的窑区,分别是:

郭家峙区(图016) 位于东钱湖湖区西南。包括原来划分的郭家峙和窑棚两区。窑址集中分布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郭家峙村境内,主要发现有郭家峙窑址(6 处。时代均为五代至北宋)、郭童岙窑址(6 处。其中东汉晚期2 处、北宋时期4 处8 座)、窑棚窑址(至少2 处。时代均为五代至北宋)、王家弄窑址(2 处。其中东汉晚期和五代至北宋各1 处)等。不远处的鄞州区横溪镇栎斜村境内也见有少量早期窑址分布,主要发现有玉缸山窑址(1处。时代为东汉晚期)和老虎岩窑址(2 处2 座。时代均为东汉中晚期偏晚阶段)。

图016 郭家峙区窑址分布示意图[底图采自天地图浙甬S(2019)17号—乙测资字33102058]

图017 上水区窑址分布示意图[底图采自天地图浙甬S(2019)17号—乙测资字33102058]

图018 下水区窑址分布示意图[底图采自天地图浙甬S(2019)17号—乙测资字33102058]

图019 东吴区窑址分布示意图[底图采自天地图浙甬S(2019)17 号—乙测资字33102058]

上水区(图017) 位于东钱湖湖区南岸。窑址集中分布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原上水村境内,主要发现有上水窑岙窑址(6 处。其中三国东吴至晋代1 处、五代至北宋5 处)、上水岙窑址(2 处6 座。遗存主体时代均为北宋中期,上限可能至北宋早期)等。另在原马山村境内发现有范岙窑址(2 处。其中五代、北宋时期各1 处)。

下水区(图018) 位于东钱湖湖区东南。窑址集中分布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下水西村境内的刀子山、官驿河头等处,主要发现有刀子山窑址(1 处。时代为北宋早期至南宋早期)、上刀子山窑址(1 处。时代为东汉晚期)、下刀子山窑址(1 处。时代为五代至北宋)、兆湾窑址(1 处。时代为五代至北宋)、蛇山窑址(1 处。时代为北宋中晚期)、蛇山瓦片滩窑址(1 处。时代为北宋中晚期)、窑山顶窑址(1 处。时代为宋代)等。另在下水东村发现有十坑九垅窑址(1 处。时代为东汉晚期)等。此外,见诸早年调查资料的还有下水村窑址,但具体情况难以核实。

东吴区(图019) 位于东钱湖东北隅、鄞州区东吴镇境内。历史上的东钱湖湖区较今泛滥分散,这里距离当时的湖区亦较今为近,因此当年的窑炉也应建在湖区附近。主要发现有花园山窑址(至少7 处。其中1 处比较明确,时代为五代至南宋早期)、瓶窑窑址(3 处。时代均为南宋早期)、东庵窑址(1 处。时代为南宋早期)、小白市窑址(5 处。其中东晋南朝至北宋1处、五代至北宋4 处)、窑山头窑址(5 处。其中东晋至北宋1 处、北宋中期和北宋中晚期各2 处)等。此外,见诸早年调查资料的还有东村窑址和村南窑址,但具体情况均难核实。

图020 五乡区窑址分布示意图[底图采自天地图浙甬S(2019)17 号—乙测资字33102058]

图021 西坞区窑址分布示意图1[底图采自天地图浙甬S(2019)17 号—乙测资字33102058]

五乡区(图020) 位于东钱湖东北方向、鄞州区五乡镇和北仑区小港街道境内。因窑址相对集中分布于五乡镇境内,故定名为五乡区。在五乡镇境内主要发现有沙堰河头窑址(1 处。时代为五代至北宋)、屋后山窑址(2 处。时代均为唐代中晚期)、河头湾窑址(至少4 处。其中2 处明确,1处时代为晚唐,1 处时代为晚唐至北宋;另2 处具体情况及时代暂不明了)、同岙河头窑址(1 处。时代为晚唐)、明堂岙窑址(1 处。时代为南宋)、小干岭窑址(1 处。时代为北宋)等。见诸早年调查资料的还有育王窑址(1 处。时代为五代北宋)和张家庄窑址(1 处。时代为五代北宋),但具体地点已难核实。此外,近年在东钱湖东北方向距离较远的北仑区小港街道境内也发现2 处窑址,分别为剡岙窑址(1 处。时代为三国东吴至西晋)和江家山窑址(1 处。时代为东汉晚期)。

图022 西坞区窑址分布示意图2[底图采自天地图浙甬S(2019)17号—乙测资字33102058]

西坞区(图021、图022) 位于东钱湖西南方向、奉化区西坞街道和尚田镇境内。因窑址相对集中分布于西坞街道境内,故定名为西坞区。在西坞街道境内主要发现有孙侯窑岙窑址(1 处。时代为五代至北宋晚期)、龙头山窑址(2 处。时代均为五代至北宋)、旧庵弄窑址(1 处。时代为五代至北宋)、泥鳅嘴窑址(1 处。时代为五代至北宋)、黄胖山窑址(1 处。时代为五代至北宋中晚期)、唐夹岙窑址(1 处。时代为五代至北宋)、陈君庙山窑址(2 处2 座。时代均为北宋早期)、水马池墩窑址(1 处。时代为五代至北宋)、邬花楼窑址(1 处。时代为晚唐五代至北宋)、黄泥晒场窑址(1 处。时代为北宋晚期)、夹坑岙窑址(1 处。主体时代为北宋晚期,部分产品时代可至北宋中期)、奋起堆窑址(1 处。主体时代为北宋晚期,部分产品时代可至北宋中期)、于家山窑址(7 处7 座。主体时代均为北宋晚期,部分产品时代可至北宋中期)等。较远处的尚田镇境内则发现有腾公岙窑址(1 处。时代为宋代)。

在此,还有几点情况需要特别指出和声明:

(一)以上六个窑区内的窑址分布情况主要依据早年调查与研究成果,以及历次文物普查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和近十多年来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成果得出。因多数窑址或已遭破坏、或未作正式发掘,且部分窑址名称可能有所出入或重叠,因此目前尚无法对其具体数目作出十分准确的判断,初步估计分布地点达40 多个,窑址总量超过90 处,已知窑炉接近100 座,实际数量自然可能更多甚至远不止于此。仅仅从这个角度上讲,以往对于东钱湖窑场生产规模的认识是不足的,再结合这里曾经大量烧制进贡用瓷和外销用瓷等情况来看,以往对于东钱湖窑场重要程度的评判也是偏低的,时至今日,我们认为实有必要予以重新考虑。

(二)以上六个窑区内部分窑址具体年代的判断,同样由于仅仅作过初步调查,因此并不一定绝对科学。特别是五代至北宋时期窑址的分期断代问题,因为吴越国末年与北宋朝初年有着较长一段时间(960—978)的重叠,因此这一时段的许多窑址究竟应该划入五代十国还是北宋抑或笼统归为五代至北宋,也需今后再作进一步商榷。相对稳妥的做法是将五代末至北宋初这一时段写成“公元10 世纪中叶左右”,但因相关资料多以朝代为分期标尺,本书因循旧例不作改变,只在此处简要说明,以免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三)以上六个窑区内不同时期窑址生产的产品风格大体上下相承,同一时期各窑生产的产品风格整体比较接近,但从地理位置、产品质量、兴起时间等方面看,郭家峙区、上水区、下水区和东吴区似可归为东钱湖窑场的中心区,五乡区和西坞区则可归为东钱湖窑场的边缘区或者说是影响区。在这点上,我们和前人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基于以上分区,现在我们可以给东钱湖窑场的瓷业生产绘制出一张相对比较清楚的“分布图”:以今东钱湖湖区周围和鄞州区东吴镇一带为中心,分别向东北和西南两翼展开,东北可到今鄞州区五乡镇至北仑区小港街道一带,西南可到今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村至尚田镇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