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宋时期窑址

二、北宋时期窑址

2006 年,时隔郭童岙窑址被公布为文物保护点整整二十年后,相关部门以寨基运动村住宅项目名义公开挂牌出让土地,结果由“华润房地产集团公司征用郭家峙寨基水库地块,土地487 亩,水面90 亩,山林70 亩。建筑卡纳湖谷别墅群,整体规划480 户,现建成入住”〔14〕。郭童岙窑址群由此遭受了自停烧以来最大的一次“浩劫”,但以前许多不为人知的地下文物遗迹也因此得以再次重见天日。

图025 郭童岙窑址2007 年发掘1 号窑(Y1)(李永宁供图)

图026 郭童岙窑址2007 年发掘2 号窑(Y2)(李永宁供图)

图027 郭童岙窑址2007 年发掘3号窑(Y3)(李永宁供图)

图028 郭童岙窑址2007 年发掘4 号窑(Y4)(李永宁供图)

图029 郭童岙窑址2007 年发掘4、7、10、11 号窑(Y4、Y7、Y10、Y11)相互叠压情况(李永宁供图)

2007 年5 月至11 月,为配合所谓寨基运动村住宅项目建设,在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协作下,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郭童岙一带进行了先期大规模调查、勘探和发掘,在郭童岙王家弄北坡共清理北宋时期龙窑4 处8 座(图025—029)、房址2 座(图030)、道路1 条和馒头形砖瓦窑3 座,出土各类青瓷器物和窑具标本2 万多件,其中完整、基本完整或可修复完整者多达10663 件〔15〕。产品主要见有碗、盘、碟、盏、盏托、盅、杯、高足杯、钵、洗、壶、执壶、瓶、韩瓶、罐、盒、水盂、炉、熏炉、尊、灯盏、器盖、钉帽、花觚、碾轮、异形器等,尤以碗、盘类器物居多(图031、图032);器物或素面,或刻划荷叶、莲瓣、莲子、菊瓣、牡丹、凤鸟、鹦鹉荷叶、鸳鸯荷叶、云气、卷草、缠枝花卉和弦纹、叶脉纹、堆贴纹、水波纹、旋涡纹、山字形纹、竖线纹等;少数器物上见有“”“甲子”“六”和疑似繁体“記”等文字。

图030 郭童岙窑址2007年发掘1号房址(F1)(李永宁供图)

图031 郭童岙窑址2007年发掘部分出土器物堆放场景(李永宁供图)

发现的8 座龙窑和3 座馒头形砖瓦窑,按照考古学上的习惯做法,根据发掘时间的早晚,分别编号为2007DGY1(2007 年东钱湖郭童岙窑址1号窑,下同)、Y2、Y3、Y4、Y7、Y8、Y10、Y11 和Y5、Y6、Y9;发现的2 座房址,则另行编号为2007DGF1(2007 年东钱湖郭童岙窑址1 号房址,下同)和F2;发现的1 条道路,当时没有专门编号,本书暂将其编为2007DGL1(2007 年东钱湖郭童岙窑址1 号道路)。工作时另因实际需要,将整个考古工地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发掘区,以上Y1、Y2、Y8 位于Ⅰ区范围内,Y4、Y7、Y10、Y11 位于Ⅱ区范围内,Y3 位于Ⅲ区范围内,Y5、Y6、Y9、F1、F2、L1 位于Ⅳ区范围内。因砖瓦窑与本书主题无涉,这里不作描述,只以列表形式简要介绍一下龙窑、房址和道路的发现情况,以供各位读者披阅参考(表2)。

图032 郭童岙窑址2007 年发掘部分出土器物。1.碗2.盘3.高足杯4.器盖5.香薰6.高足杯7.盏托8.执壶

表2 郭童岙窑址2007 年考古发现情况一览表

续表

续表

注:本表资料系根据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之《郭童岙——越窑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 年,第15—232 页)汇总而成。

郭童岙窑址2007 年发掘是东钱湖窑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也是首次科学化、规范化发掘,发现的遗迹遗物不可谓不丰富,取得的考古收获不可谓不巨大。相互叠压、彼此依存的龙窑窑炉与其他遗迹的发现,数量庞大、形态各异的青瓷器物与窑具标本的出土,不仅为深入探讨北宋中晚期的东钱湖窑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对那一时期越瓷窑业的整体生产状况也同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值得欣慰的是,郭童岙窑址2007 年野外发掘工作结束后,主要成果即通过新闻媒体和陈列展示等方式向社会作了公布展示,相关资料也在随后陆续予以了零星披露;〔16〕2013 年,又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完成了《郭童岙——越窑遗址发掘报告》并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7〕 虽然该报告关于这批窑址的时代判定学界有所争议,但毕竟还是为我们提供了详尽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是难能可贵的。

值得欣慰的还有,此次发现的部分窑址最终得到了原址回填保护,工程建设方案也为此作了局部微调。但遗憾仍然存在,因为这里建设的是高档别墅区,外人平时进出殊感不便,普通市民或游客想要参观、文物部门想要勘查都已不太可能轻易遂愿。弹指之间,十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那些重新长埋于地下的窑址可还存在,唯愿一切安好吧!

行文至此,笔者当年组织开展郭童岙窑址考古的种种情景又历历如在眼前,重新鲜活起来。时值夏秋之际,虽天气酷热,笔者仍多次前往考古工地现场,往返穿梭于草深林密之间,并曾涂鸦试作小诗一首以纪其事,诗曰:

巧箕山中草木深,东钱湖畔暮云沉。

青瓷千年无觅处,郭童岙里有遗珍。

窑炉条条似龙卧,越器片片若冰魂。

我辈何幸长相护,不教今人愧古人。

——《东钱湖郭童岙窑址考古纪事》〔18〕

可惜愿望终归是愿望,有时甚至是奢望。2017 年11 月,据部分热心人士举报,因卡纳湖谷小区物业擅自修建围栏及个别业主私自修建停车位,郭童岙窑址填埋保护区已被局部挖掘破坏。这一事例再次警醒我们,“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意识的同频共振、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和谐互生,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