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制结构
一号窑炉呈东南—西北向,方向325°,坡度14°—17°。开口于表土层下,距地表深0.2—1 米。已发掘部分长约40 米。从自窑头由南往北收缩的三处火膛遗迹看,该窑应是同一窑炉三次修建改建而成,系不同时期的3 座龙窑,发掘时分别编号为2016DSY1—Y3(2016 年东钱湖上水岙窑址1号窑至3 号窑),其中Y1 时代早于Y2,Y2 时代早于Y3。
Y1 现仅存窑前操作面和火膛底烧结面。火膛进深1.5 米,宽2.5 米,残高0.5 米;火门宽0.5 米。废弃后,Y1 的火膛底烧结面被重新利用作为Y2 的窑前操作面(图036)。
Y2 现存火膛、部分窑床和窑壁等。火膛进深1.6 米,宽1.8 米,周壁砖砌,残高0.65 米,用砖规格长25—30 厘米、宽15 厘米、厚5 厘米,砖外壁贴附一层2.5 厘米厚红烧土抹泥面。西壁斜直,残存六层砖高。后壁(北壁)平直,残存四层砖高,约0.2 米,与窑床面平齐。火门位于火膛前端,宽约0.4 米,两壁双竖砖砌,大部分残,保留两层砖高,红色土坯砖封门。窑室位于火膛北端,顺山势呈斜坡状,窑顶已经坍塌,塌砖杂乱,无法复原顶部结构及投柴孔分布情况。窑壁呈青灰色,由土坯砖错缝平砌,现状保存较差,仅保留1—4 层砖高,局部已破坏殆尽。窑床残长约2.75 米,内宽1.8—1.9米,上铺灰黑色沙土,烧结面明显,坑洼不平。窑床上未发现排列整齐的窑具,仅见少量散乱的匣钵和塌砖。发掘时未发现Y2 的窑门和窑路,但窑炉两侧土质紧密,尤其西侧含有大量的红烧土,疑似窑路(图037)。

图036 上水岙窑址1 号窑(Y1)

图037 上水岙窑址2 号窑(Y2)

图038 上水岙窑址3 号窑(Y3)
Y3 系重复利用Y2 窑床缩建的龙窑,现存窑前操作面、火膛、部分窑床、窑壁和窑门等。窑前操作面直径约2.3 米。火膛位于Y2 火膛北侧,打破Y2 窑床,进深1.5 米,宽1.9 米,火膛壁残高0.5 米,用砖规格长30 厘米、宽15 厘米、厚5 厘米;火门宽0.48 米。窑床残长约22 米,内宽约1.9—2.1米,表面呈灰黑色,坑洼不平。无规整窑具摆放。窑壁由土坯砖砌成,局部也采用匣钵砌筑。窑室西侧保留2 处残窑门,窑门外撇呈“八”字形,门宽约0.6 米,间隔4.7 米。窑顶已经坍塌,塌砖杂乱,无法复原顶部结构及投柴孔分布情况。窑尾被现代番薯窖扰乱损毁,仅残存部分窑床及窑壁(图038)。
二号窑炉呈东南—西北向,方向346°,坡度15°—17°,全长41.8 米,宽1.9—2.2 米。形制结构与一号窑炉一样,也是同一窑炉三次修建改建而成,应是不同时期的3 座龙窑,发掘时分别编号为2016DSY4—Y6(2016 年东钱湖上水岙窑址4 号窑至6 号窑),其中Y4 时代早于Y5,Y5 时代早于Y6。
Y4 现仅存窑前操作面和火膛。窑前操作面直径约2.3 米。火膛进深1.4 米,宽2.5 米,残高0.56 米;火门宽0.6 米。废弃后,Y4 的火膛底烧结面被重新利用作了Y5 的窑前操作面(图039)。

图039 上水岙窑址4 号窑(Y4)

图040 上水岙窑址5、6 号窑(Y5、Y6)火膛(上Y6,下Y5)
Y5 现仅存火膛底烧结面部分。火膛进深1.6 米,宽2.1 米,残高0.5米;火门宽0.6 米。废弃后,Y5 的火膛底烧结面被重新利用作了Y6 的窑前操作面(图040)。
Y6 现存窑前操作面、火膛、窑床、窑壁、窑门、排烟室等。窑前操作面直径2.1 米。火膛进深1.5 米,内宽1.6 米,火膛壁残高0.5 米,用砖规格长25 厘米、宽15 厘米、厚5 厘米;火门宽0.48 米。窑床长35 米,内宽1.6—1.95 米,表面呈灰黑色,坑洼不平,局部见盏托形垫具摆放。窑壁由土坯砖砌成,壁宽0.15 米。窑室西侧保留3 处残窑门,窑门外撇呈“八”字形,门宽约0.5 米,间隔2.4—2.8 米。窑顶已经坍塌,塌砖杂乱,无法复原顶部结构及投柴孔分布情况。窑尾保留了排烟室隔墙和窑顶砖倒塌的痕迹。排烟室进深约0.7 米,内宽1.9 米。隔墙向外侧倾倒,底部规整摆放束腰形垫具,垫具间隔0.2 米形成烟道,烟道前摆放一排青釉瓶(图041)。

图041 上水岙窑址6号窑(Y6)窑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