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龙卧青山藏

第三章 形似龙卧青山藏

持续千年、鼎盛一时的东钱湖窑场,之所以能够与上虞曹娥江中游、慈溪上林湖并称为古代越窑的三大制瓷中心之一,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里很有必要着重提及——优越的山林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或影响着东钱湖窑场当年的选址和发展的走向。

环东钱湖周边,沿象山港北部,青山逶迤,层峦叠翠,天台山山脉中的一支在此兜转起伏,蜿蜒入海。山虽不甚高,坡也不过陡,却正好适合龙窑窑炉的建造,同时还能为烧窑制瓷提供就地取给且相对充足的燃料。仅从这点上说,古人选址于此置窑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慎重考量的。

座座窑炉,仿佛条条长龙,静卧于环湖群山之麓。随着熊熊炉火燃起、袅袅青烟飘升,来自四面八方的客户汇集于此,待那“类冰似玉”的青瓷出窑,再纷纷转运各方。那该是怎样一幅壮丽而热闹的画卷!

虽然对于历史上这里究竟建造过多少窑炉,现在到底又剩下了多少遗迹可以让后人去追寻,暂时还都不是十分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经过六十多年几代人的调查、勘探、试掘、发掘和研究,我们对于东钱湖窑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已经有了全新的认知,对于已知的绝大多数窑址的具体面貌和特征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曾经做过初步试掘或正式发掘的窑址中,郭家峙、郭童岙、上水岙、花园山诸窑址无疑最具典型意义,也因此在东钱湖窑场考古史上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