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乡区
沙堰河头窑址〔55〕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沙堰村南侧(现甬台温高速公路育王天童收费站附近)。1963 年4 月至6 月间,浙江省、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在村南0.5 公里许的石婆岭西侧小山西坡上调查发现窑址1处,并于1964 年在《考古》杂志上发表了《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一文。根据该文描述,沙堰河头窑址(《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称“沙叶河头窑址”或“沙叶河头村窑址”)堆积东西长44 米,南北宽26 米,自西向东逐渐斜高,方向220°左右。窑址的外貌是中间低、两旁高,断面呈“凹”形。堆积物以匣钵占绝大多数,瓷片少见,说明该窑的成品率很高。窑址时代为五代至北宋时期。
关于沙堰河头窑址生产的产品,《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发表的是郭家峙窑址、小白市窑址和沙堰河头窑址三处的调查资料,并未将这三处窑址采集的遗物(除小白市窑址3 号窑早期遗物外)完全区分开来描述,只是笼统地说晚期遗物出土有碗、盘、盅、洗、钵、盏托、壶、罐、盖、盒、杯、瓶、韩瓶、供器等青瓷器物和各式匣钵、垫托(垫圈)等烧窑用具,以碗为多,盘类次之。在谈到产品质量时,该文则明确说以上三处窑址中,以沙堰河头窑址为最好,其器物制作细致,胎薄而匀,口部细圆,圈足规巧,整体造型给人以匀称、柔和、优美的感觉,装饰花纹不多,偶尔在盘、洗中刻划鹦鹉或双蝶。关于这些产品的销路,该文认为“很可能以外销和进贡为主”。
现沙堰河头窑址已消失。
屋后山窑址〔56〕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联合行政村省岙自然村(原为宝幢乡横山行政村省岙自然村,现横山村和雅庄村合并成为联合村)的屋后山坡。1983 年4 月发现。当时共调查发现窑址2 处,其中一处破坏严重,另一处范围较大,一小部分堆积因农民造坟而揭露。堆积散布面积约70 平方米,厚1—1.5 米(图065)。产品主要见有碗、钵、盘、四系盘口罂(喇叭口盘口壶)、灯盏、盆、罐、执壶等,以碗为多。窑具主要见有圆盘内凹饼形垫具、红色圆鼓形垫具、僧帽形支具、筒形垫座等。该窑产品可能外销,时代为唐代中晚期。

图065 屋后山窑址局部堆积情况
屋后山窑址于2005 年5 月10 日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现窑址由于农田开垦、修墓及人为盗掘,堆积破坏严重,窑址东侧已建为公墓,南侧为果园、菜地及房屋,剩余窑址堆积有继续恶化的可能。

图066 河头湾窑址一带地形地貌
河头湾窑址〔57〕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联合行政村省岙自然村(原为宝幢乡横山行政村省岙自然村,现横山村和雅庄村合并成为联合村)东侧的河头湾(图066)。窑址临河,以河湾命名。1982 年5 月发现。当时共调查发现窑址2 处,一处在河东,一处在河西,堆积丰富,产品较精。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进行了复查,从普查资料看,该窑址东西长约137 米,南北宽约53 米,总面积约7261 平方米。以河道为界,河东岸及山坡上堆积主要是晚唐时期产品,有碗、罐和各式窑具,碗多为宽圈足碗,内底和圈足保留有分散泥点支钉痕迹。窑具包括筒形匣钵、僧帽形匣钵、环形垫圈等。河道以西堆积年代应属五代至北宋早期,器物种类丰富,形制多样,产品有碗、碟、盘、盏、瓶、香薰、盒、罐等。窑具主要见有筒形匣钵、僧帽形匣钵、圆盘形垫饼及各式垫圈等。
从烧制工艺上看,河头湾窑址从泥点间隔叠烧到匣钵烧制再到叠烧,完整呈现了唐宋时期越窑瓷业的工艺发展历程。特别是类似上林湖越窑的浅浮雕莲瓣纹碗、四交枝花卉纹盏、细线划花凤纹盒、对鹦鹉纹盘、浮雕莲瓣纹香薰等器型均属高档产品,可能与五代至北宋早期吴越国烧制的贡瓷有关。此外,印花“王”字双鱼纹碗在浙江舟山港口遗址也有出土,类似的宽圈足碗在日本、东南亚和我国西沙群岛等地均有发现,因此该窑产品也有可能曾经大量外销。
河头湾窑址于2005 年5 月10 日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现窑址因建房、造墓、修路,破坏比较严重。值得注意的是,除以上2 处窑址外,在河头湾西侧农田区域也发现了至少2 处比较集中的瓷片和匣钵堆积,因此不排除省岙周边山坡还有其他唐宋时期窑址分布的可能。
同岙河头窑址〔58〕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同行政村同岙河头自然村东侧山坡(图067)。地势东高西低,窑址堆积大致呈东西走向。堆积东西长23 米,南北宽35 米,分布面积约800 平方米。地表现为竹林,一条道路从中间穿过。2017 年2 月调查发现,道路因山洪冲刷,裂开一条大沟,沟内暴露了大量青瓷残件和窑具。产品主要见有碗、盘、罐、执壶、钵、洗等,窑具主要见有束腰形支具、盘形垫具、钵形匣钵。器物釉色泛青,胎质细密。烧制工艺多为成摞叠烧,也发现有盘形垫具黏附环形垫圈的情况。钵形匣钵的发现,说明此时已经采用匣钵装烧工艺。窑址时代为晚唐。
明堂岙窑址〔59〕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明堂岙行政村三七房自然村南山坡一带(图068)。窑址因村而名。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该窑址堆积分布较广,东西长约1500 米,南北宽约500 米,散布于坐北朝南的大山山麓一带坡地上。从西起为采石场、茶叶山、竹山、柴山,特别是在竹林内可见丰厚的陶器等废弃产品,堆积层厚约1 米。另据悉,2006 年在茶叶山一带发现过大缸的碎片,贴花(宝相花、菊花)和绳纹等,从其形制和纹饰等分析,具有南宋风格和特征。

图067 同岙河头窑址一带地形地貌

图068 明堂岙窑址一带地形地貌
明堂岙窑址于2005 年5 月10 日被公布为鄞州区级文物保护点。虽然窑址西端曾于20 世纪90 年代被开山破坏,但现已基本停止开采,总体保存情况较好。
小干岭窑址〔60〕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沙堰村小干岭小山丘中段。20 世纪60 年代发现。早年因修建公路而被毁坏,堆积面积约60 平方米,厚度约1.6 米。产品较为单一,以圈足敞口碗为大宗,余有执壶、四系罐、钵等。器物胎质灰白,施米黄或青黄釉,多为素面。窑具主要见有覆钵形垫座及大小垫圈。窑址时代为北宋。
育王窑址〔61〕据林士民先生《青瓷与越窑》等书披露,该窑在建造萧穿铁路路基时发现,但具体情况未作介绍,窑址时代定为五代至北宋。现窑址位置已难核实。
张家庄窑址〔62〕据林士民先生《青瓷与越窑》等书披露,该窑位于同岙村南面的张家庄,但具体情况未作介绍,窑址时代定为五代至北宋。现窑址位置已难核实。
剡岙窑址〔63〕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剡岙行政村沙坑自然村剡岙山山坡脚下的竹林内(图069)。2018 年5 月11 日开展
县故城调查时发现。该窑保存较差,堆积南北长约10 米,厚约0.4 米。地表暴露较多瓷器碎片和窑具,可辨器型有盆、罐、壶等。窑址时代为三国东吴至西晋。
江家山窑址〔64〕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江家山村福寿园墓区东北山坡桂树园内(图070)。2018 年5 月30 日开展
县故城调查时发现。该窑保存较差,堆积呈西南—东北走向,长度约19 米,堆积厚度0.8—1.3米。烧灼硬结面呈灰色和红色。地表暴露大量的印纹硬陶碎片、釉陶残片和窑具等,可辨器型有罍、罐等。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该窑应属陶、瓷混烧窑而非真正的瓷窑。窑址时代为东汉晚期。

图069 剡岙窑址一带地形地貌(许超供图)

图070 江家山窑址一带地形地貌(许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