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之影响

第一节 国内之影响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至唐宋时期已然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瓷业体系,1000 多年间长盛不衰,基本未曾间断生产。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包括东钱湖在内的各大窑场生产的越窑青瓷产品,曾经畅销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深受当时各阶层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地区的城市遗址、古代墓葬等遗存之中,历年来经由考古发现的越窑青瓷器物尤为丰富,说明这里曾是当年越窑的主要运销区。当然,考古发现的这些越窑青瓷器物,到底哪些是上林湖窑场生产的?哪些是东钱湖窑场生产的?又有哪些是其他窑场生产的?除了那些非常具有典型意义、自身特色和注明产地的器物,其他的,现在已经很难完全分辨清楚了。

与此同时,越窑青瓷的生产工艺、风格特征等等也曾深深影响过国内其他一些窑口的瓷业发展。以下引用拙著《古越遗珍研究》的相关论述来简单介绍一下:

受到越窑影响的南北著名窑口主要有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和北方的耀州窑、汝窑、定窑等。

(一)对龙泉窑的影响

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的龙泉县,创烧于北宋早期。越窑衰落之际,大批工匠迁往龙泉一带立窑烧瓷,早期龙泉窑的产品风格、窑炉结构、制瓷窑具等均与越窑相同。〔3〕 宋人庄绰《鸡肋编》载:“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4〕“秘色”是对越窑青瓷精品的一种称谓,宋人将龙泉青瓷也称为“秘色”,表明龙泉青瓷在造型、装饰、釉色上与越窑青瓷难以分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龙泉窑是越窑式微后在另一个地点的承继与延伸。

(二)对景德镇窑的影响

江西景德镇窑所烧器物的釉色、造型、支烧方法等都明显透出其与越窑青瓷的渊源关系。景德镇窑自唐、五代时开始烧制青瓷,器物胎土青灰,釉色青绿。胎呈灰色乃是受越瓷的影响,在瓷土中掺入含铁较高的泥土调和而成。五代时景德镇的湖田、杨梅亭、石虎湾等窑所烧青瓷,其胎土、釉色与唐、五代越窑青瓷相似,好者几可乱真。

(三)对耀州窑的影响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黄堡镇,创烧于唐,产品有白瓷、黑瓷、青瓷等。五代、北宋早期的耀州窑青瓷与越窑青瓷很相似,如耀州窑产品青瓷套盒、青瓷花口碗、圈足外撇的杯等都明显受到越窑的影响。宋初耀州窑所产青瓷碗,往往在其外壁刻划莲瓣纹,与同期越窑青瓷刻划莲瓣纹碗相同,惟釉色偏黄而已。因耀州窑青瓷与越窑秘色瓷风格仿佛,故时人亦称之为“越器”,陆游《老学庵笔记》云:“耀川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5〕

(四)对汝窑的影响

汝窑位于河南宝丰清凉寺,北宋晚期开始为朝廷烧造青瓷。在烧造工艺上,越窑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法,北宋汝窑也采用此法,显示出二者之间在生产工艺方面的传承关系。1989 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两件越窑青瓷盅,器物内外刻划纤细的纹饰,通体施青绿釉,被认为是官府发出的样品,让汝窑仿越窑青瓷器生产。〔6〕 陈万里先生认为,吴越不断向北方进贡瓷器,河南青瓷制造业因此深受影响,汝窑为其中佼佼者,明显“受着南方越窑秘色瓷的影响”〔7〕

(五)对定窑的影响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县,始烧于唐代。研究认为,定窑在晚唐五代至北宋早期的器物造型、装饰、纹样均与越窑有一定的联系,在刻划花工艺上也受到越窑的影响,如莲瓣纹在越窑早期青瓷上就已使用,北宋时定窑吸收其浮雕技法并为己所用。

——《古越遗珍研究》〔8〕

关于越窑与龙泉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汝窑、定窑以及国内其他一些窑口的关系,当然并不限于以上引文中所描写的那些。对于这一问题,诸多学者也都作过科学的比对和精彩的论断,在此不再一一引述。但有一点需要作出说明,越窑对国内其他窑口的影响可能更多发生在较早阶段,而东钱湖窑场的兴起相对较晚,且其自身亦系受到上林湖窑场的影响才得以蓬勃发展,因此东钱湖窑场对国内其他窑口的影响力度究竟几何,尚待时日予以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