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峙窑址

第一节 郭家峙窑址

位于东钱湖湖区西南、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郭家峙行政村郭家峙自然村境内,属于东钱湖窑场的郭家峙窑区。

郭家峙村西的桃源山伸向东钱湖中的山脚,俗称峙头,因明代中期郭氏自郭洞岙迁此定居,遂名此地为郭家峙。〔1〕 桃源山主峰海拔130 米,窑址分布于山之南坡近湖的山麓下,东南临东钱湖,西近隐学山,南部为狭长的山谷平原。

郭家峙窑址是东钱湖窑场中最早被发现,也是最早开展实地调查和考古试掘的越窑青瓷窑址。1958 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全省文物普查时,牟永抗先生首次发现郭家峙窑址,但当时并未展开详细调查;1963 年4 月至6 月,浙江省、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郭家峙窑址进行了复查,共发现五代至北宋时期窑址4 处(后经市、县文物部门复查确认为6 处);1963 年10 月,故宫博物院的李辉柄先生再次对郭家峙窑址进行了实地调查(图023);1978 年7 月,为配合原海军疗养院(一说海军传染病医院,今东钱湖412 医院旧址)建设,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郭家峙窑址进行了试掘,共清理五代至北宋时期窑址6 处、匣钵作坊1 处。此外,20世纪七八十年代,省、市、县文物部门又曾多次调查郭家峙窑址。但此后未再做过更多的工作,因此关于郭家峙窑址的具体情况,我们只能依据公开披露的一些资料来观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4 年发表在《考古》杂志上的《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一文提到:

图023 郭家峙窑址局部堆积情况(采自《调查浙江鄞县窑址的收获》,图一)

这里共有窑址四处(自东向西编为鄞.郭Yl—Y4),窑址的堆积都作斜坡式的长条形,凸出地面。其中1、2、4 号窑址属南北方向,自南而北逐渐斜高;3 号窑址为东西向,横在2、4 号窑址之间,由西向东渐渐高起。每个窑址的堆积范围都不甚大,计长30—53 米、宽20—30米,堆积厚1.9—2.5 米。

——《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2〕——《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3〕

这篇文章无疑是我们现在研究郭家峙窑址时间最早也最为直接的考古资料。稍有欠缺的是,无论是这篇文章,还是后来李辉柄先生发表的《调查浙江鄞县窑址的收获》〔4〕 一文,都没有将郭家峙窑址采集的遗物与沙堰河头窑址、小白市窑址(除3 号窑早期遗物外)采集的遗物区分开来描述,只是笼统地说出土有碗、盘、盅、洗、钵、盏托、壶、罐、盖、盒、杯、瓶、韩瓶、供器等青瓷器物和各式匣钵、垫托(垫圈)等烧窑用具,以碗为多,盘类次之。不过,对于这三处窑址出土遗物的质量,《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记要》一文曾经作过简单的比对分析:

鄞县各窑瓷质的粗细和花纹装饰也不完全一致。论瓷器质量,推沙叶河头村窑为最好,制作甚细致,胎薄而匀,口部细圆、圈足规巧,器物的整个造型,给人以匀称、柔和、优美的感觉。装饰花纹不多,偶尔在盘、洗中刻划鹦鹉或双蝶。郭家峙和小白市的产品,胎壁略嫌粗厚,制作不及沙叶河头村窑址的精细,但用花纹作装饰比较普遍,常见的有莲瓣、荷花、水草以及鹦鹉、蝴蝶等。

关于包括郭家峙窑址在内的这些产品的销路,以上两文一致认为很可能以外销和进贡为主;关于郭家峙窑址的时代,以上两文也一致认为属于五代至北宋时期。

时隔多年之后的1990 年,林士民先生根据历年调查资料及1978 年试掘成果,撰写并发表了《浙江宁波东钱湖窑场调查与研究》一文。该文在给东钱湖窑场分区时,将郭家峙单独分为一区(郭家峙区),其中说道:

窑区内共有6 处遗址,分布于一条狭长的平缓山麓地段,均为龙窑,方向为东西向,地面可见达6—7 米高的堆积物,形似长龙,较有规律。但五六十年代有相当部分被毁坏,在此期间我们曾对该区的古窑址进行过抢救性的清理,这次清理解决了该窑地层堆积的包含物的分层问题,出土了有北宋雍熙年号的碾磨器。在该窑区的西南角发现了制作匣钵的工场,工场内除了建筑残迹和构件外,还有相当数量没有使用过的匣钵。并且出土了一具石磨和成堆的器物,可能是拣选成品后留下的残次品。该窑区的时代为五代北宋。

——《浙江宁波东钱湖窑场调查与研究》〔5〕

林士民先生后来在《青瓷与越窑》一书中也对郭家峙窑址有所叙及,但内容与上大同小异。2012 年,林士民先生、林浩女士合著出版的《中国越窑瓷》一书曾经分门别类、图文并茂地对郭家峙窑址出土的一些典型器物如青瓷夹层碗(也称双层碗、孔明碗、暖碗)、盘、执壶、盏、杯、盏托、高足杯、盒、钵和“雍熙一年造此器”“□茶□”铭文碾磨器等作过比较详细的描述,〔6〕 因篇幅关系且在后文另有介绍,在此不再重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翻阅。

综上所述,郭家峙发现的这6 座窑址均为五代至北宋之际〔7〕 依山而建的长条形龙窑。该窑产品种类丰富,器物造型多样,制作工艺较佳,纹饰栩栩如生,部分器物上还刻有铭文。其中,一边刻铭“雍熙一年造此器”(按:“雍熙一年”即“雍熙元年”,亦即公元984 年),另一边刻铭“□茶□”的碾磨器是迄今为止东钱湖窑场出土为数不多的纪年铭文器物,它不仅为判定东钱湖窑场同类型产品窑址的年代提供了参考标尺,也实证了当时社会上饮茶之风的盛行。

现郭家峙窑址绝大部分已遭破坏,但在郭家峙通往东钱湖水上乐园的河两岸仍可捡拾到零星的瓷片和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