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续与变迁:西南传统染缬工艺文化研》简介
《承续与变迁:西南传统染缬工艺文化研》这本书是由.余强著创作的,《承续与变迁:西南传统染缬工艺文化研》共有61章节
1
序
中国西南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富集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在我国区域发展和文化建设格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本书将西南地区的云、贵、川、渝四省...
2
目录
目 录 序 第一章 西南地区纺织的历史 第一节 火草布 第二节 蜀地丝织业 第三节 木棉与草棉 第四节 黄润细布 第二章 染缬工艺考析 第一节 染缬的缘起 第二...
3
第一章 西南地区纺织的历史
“男耕女织”是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典型描述,也是中国农村传统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 人类最初以树叶兽皮为衣,用于蔽体和保暖,故有“黄帝以上,羽皮草木以御寒”的说...
4
第一节 火草布
从世界范围来看,纺织技术的发展主要与当地出产的纺织原料的使用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衣用质料与...
5
第二节 蜀地丝织业
中国古代丝绸的历史非常悠久,四川巴蜀之地的先民们很早就种桑养蚕,最早的古蜀国君主就号称“蚕丛氏”。“蜀”字起源若从甲骨文考索,有一种说法也解释为蚕虫,代表当地是...
6
第三节 木棉与草棉
中国早先没有棉花,当然也没有棉花一词。许慎在《说文解字》云:“绵,联微也,从系,从帛。”可见,是指蚕丝之聚合,亦即“丝绵”。其中并未有棉字,而只有“绵”字。古代...
7
第四节 黄润细布
黄润细布又称蜀布。据史书记载,巴蜀在两汉时期的副业主要是家庭纺织业。秦统一巴蜀以后,对巴地的课税就是以布代赋。纺轮在峡江各地的大量发现,反映了当时巴地家庭纺织业...
8
第二章 染缬工艺考析
...
9
第一节 染缬的缘起
纺织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用葛、麻、丝、毛纺线织成布帛之后,便可以制成服装。我们的祖先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素色的衣服面料,又将布料通过植物、矿物染料染出各种...
10
第二节 凸纹木模版与镂空模版
就古代的型版印花工艺技术而言,可分为凸纹木模版和镂空模版两种,有单色印花和套色印花之分。凸版材料有青铜版和木版两种。出土于西汉南越王墓中的一套印花铜凸版,是目前...
11
第三节 染缬的成熟期
秦汉时期的中原地区,印花技术的再度复兴是从染缬开始的,仅以现有的文献记载和出土的实物看,绞缬与蜡缬已有实物可考,但花纹制作相对比较简单,工艺也看不出异常精美之处...
12
第三章 以板夹缯,染色成文
...
13
第一节 “夹缬”之名
“夹缬”一词,《事物纪原》卷十释“缬”:唐“宫中,因使工镂板为杂花打为夹缬……此似始为夹缬之制也”;[1]《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
14
第二节 夹缬工艺的言说
“夹缬,依字面解释,夹是从两方相对夹持的意思,缬是印染花纹的丝织物。无疑夹是指印花工具——夹版(花板)与操作方法。而缬则指印花(丝织物)成品。”[7]郑巨欣先生...
15
第三节 实物所见的夹缬
结合史料与现存的实物分析可知,唐代彩色夹缬主要色彩是红、蓝、黄、绿四色,以红花、苏木、蓝草、槐花、鼠李或用蓝、黄复合的染料染成,染成宝相花、鸟树等花纹为主的彩色...
16
第四节 成都新夹缬
如上所言,在浙南地区虽然发现了夹缬的遗存,但在历史上,唐代的夹缬在西南地区的成都是以“蜀缬”而闻名的。蜀地民众早有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故蜀郡等地理和风俗志...
17
第四章 防染绘印,染布斑斓
在贵州地区流行的主要防染工艺除蜡染之外,还有枫脂染和粘膏染。 蜡染,又名“臈缬”“蜡缬”。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采用蜂蜡做防染剂印染花布。至唐代,蜡缬就已用于...
18
第一节 蜡缬的缘起
关于蜡缬的起源,在世界许多民族文化的遗产中,都有蜡染织物的发现和文字记载,然各国学者众说纷纭,尚无统一的定论。若论我国蜡染的起源,陈维稷教授主编的《中国纺织科技...
19
第二节 蜡缬与夹缬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服用》中也有描述蜡缬与夹缬工艺相似的记述:“傜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
20
第三节 画绘蜡染
从现有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蜡染自宋、元以后遂逐渐消退于中原,而兴盛于西南地区的贵州、川东、云南等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故在历史文献中并未看到西南地区在唐宋之前有关...
21
一、丹寨田野考察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蜡染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贵州安顺,黔东南的丹寨、黄平、麻江、榕江、雷山、黎平等地苗族和水族的蜡染;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麻栗坡县、西畴县苗族、彝...
22
二、图案与构成的异同
将苗族蜡染图案与西方引进的“平面构成”放在一起比较,似乎有些不伦不类,前者是写生写意,后者是抽象的几何概念,但这种比较却很有意义,可以看出传统图案与现代构成在方...
23
三、常见苗纹释义
关于苗族族源的研究各说不一,既说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又说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
24
第四节 枫脂染田野考察
枫脂染,也称“枫香染”。在黔南的惠水、长顺、平塘、贵定、龙里以及黔东南的麻江等县的布依族、苗族、瑶族有一种枫脂染与蜡染同属传统的防染印花工艺。其不同之处在于蜡染...
25
一、麻江绕家枫脂染
图4-27 绕家村寨的枫香树 贵州麻江县瑶族(绕家)的传统文化和枫脂染手工技艺保护得比较完好,我们便重点考察了麻江龙山乡河坝村白兴瑶寨的枫脂染。采访的对象是麻江...
26
二、都匀布依族枫香染
据《宋史》四十九卷记载:“南宁(今贵州惠水)物产名马、朱砂、枫液染布……”这里的枫液染布,即枫香染,布依语称“庞典”。在布依族的叙事长诗《造万物》等古歌中,就记...
27
三、枫脂防染工艺
枫香染与蜡染的防染原理相似,但绘制工具和防染材料相异,故工艺流程略有不同。 (1)褽布:即将织好的布卷到圆柱体的滚布机上,再涂上米汤,两手握住两角来回滚动,然后...
28
第五节 瑶族粘膏染
在瑶族生活的地区,有一种防染印花工艺“粘膏染”,也有叫“粘膏树脂染”,当地叫“弄哥吊”(瑶语)染,与枫香脂防染画花原理和工艺方法相似。相较而言,枫香脂与粘膏脂,...
29
第五章 绞缬,结帛为文彩也
...
30
第一节 何谓绞缬
古代就“缬”字而言,本义是指“绞缬”。如称“撮缬”“撮晕缬”。“绞”“缬”,均为“纟”字部,俗称“绞丝旁”。“纟”指蚕丝,可以用于纺织绸缎。由“纟”组成的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