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黄润细布
黄润细布又称蜀布。据史书记载,巴蜀在两汉时期的副业主要是家庭纺织业。秦统一巴蜀以后,对巴地的课税就是以布代赋。纺轮在峡江各地的大量发现,反映了当时巴地家庭纺织业的兴盛。在当时,巴地农民最先育成纤维作物,绩以为纻麻。大麻和纻麻都是优良的纺织原料,《说文解字》中有“枲织曰布”“古时无今之木棉,但有葛布大麻而已”。蜀的麻布,到了汉代更是驰名全国,名为“黄润”。《盐铁论·本议篇》云:“齐阿之缣,蜀汉之布。”《华阳国志·蜀志》记江源县:“(蜀郡)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西汉时的文学家杨雄在《蜀都赋》写有:“其布则细都弱折,绵茧成衽。阿丽纤靡,避晏与阴,蜘蛛作丝,不可见风。筩中黄润,一端(二丈或六丈)数金。”西晋时的另一位文学家左思也写了一篇《蜀都赋》,描写“黄润比筒,籝金所过”。[15]刘逵为其作注:“黄润,谓筒中细布也。”这里所指为蜀地的苧麻织成的细布俗称“黄润细布”,系指带本色的细麻布。司马相如《凡将篇》有“黄润纤美宜制襌”(音单,单衣)的记载,被视为理想的衣料。清代吴伟业《木棉吟》:“哀牢白叠贡南朝,黄润筒中价并高。”在出土的“居延汉简”中,也有“广汉八稷布”的记载,表明蜀布其实在西北边郡已广为流传,足以证明蜀地生产纻麻布技术的进步和历史的悠久。《史记·西南夷列传》也有记载张骞通过西域时,曾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见到蜀布和邛竹杖,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即印度)。”事实上,公元前四世纪,西南(主要是蜀地)的马帮,就已驮运丝绸穿越高山峡谷,打通了从蜀至滇,再到掸国(今缅甸)和身毒(今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后因秦灭蜀,战乱无数,丝织品的交易变成丝麻织原料的交易,而纺织加工技术也在这种交易中得到迅速地传播,甚至有学者认为,正是通过西南这条丝绸之路而将“中国”(梵文记为“Cina”,为“秦”的音译,后转译成英文时成了“China”之盛名,扬之于世。
图1-5 荣昌苎麻布
图1-6 荣昌麻布斜织机
唐代《元和郡县志》载有“昌州贡筒布、斑布”。昌州即指今重庆荣昌和四川隆昌地区的夏布(图1-5、图1-6)。所谓“筒布”,即中细布也,因为它往往卷成筒形,装入竹筒,便于运输,故称“筒布”,又根据它印染花纹的特点,称为“斑布”。《太平环宇记》亦载“昌州产斑布、筒布”。既是特产,又作为贡布,说明昌州自唐宋以来麻布的编织技术甚为发达。纻麻织成的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可与丝绸媲美,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在乾隆时期,荣昌县“南北一带多种麻,比户皆绩,机杼声盈耳,富商大贾贩购京华,遍逮各省。百年以来,蜀中产麻,惟昌洲称第一”。[16]清道光年间经山西客商的贩运,夏布又远销省外。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县内“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及地位遂可见一斑。最早中国的丝和麻是应用最广的衣被原料,而后随着棉花的传入与普及,其与丝、麻织物一样,为西南民间印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先决的条件与基础。
【注释】
[1]《太平御览》卷690《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5:3080.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660.
[3](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7.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660.
[5]纻:“紵”的简体字,也指用纻麻为原料织成的粗布。
[6]哀牢人:云南保山一带少数民族。
[7]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M].徐文德,木芹,郑志惠篡录校订.第11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8]指某一文化和社会独享的知识,具有地域性和文化历史性质。
[9](明)杨鼐.南诏通纪[M].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增订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10]普卫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科技文物[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39.
[11](清)黄斐默.集说诠真[M].光绪三十二年上海慈母堂排印版.
[12](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3]林开强.古蜀地丝织匠人之流动——兼论古蜀丝织技术在南方丝绸之路的传播[C].成都:中华文化论坛,2018(4):68-72.
[14](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5]注:《文选》注“籝,幐也”。指筐笼一类盛物的竹器。
[16]光绪《荣昌县志》卷四·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