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丝织业
中国古代丝绸的历史非常悠久,四川巴蜀之地的先民们很早就种桑养蚕,最早的古蜀国君主就号称“蚕丛氏”。“蜀”字起源若从甲骨文考索,有一种说法也解释为蚕虫,代表当地是手工纺织的起源地之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蜀”为“葵中蚕也”。在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及“鱼凫”,蜀地的蚕神叫“青衣神”,据《重增搜神记》载:青衣神即蚕丛氏也。[11]故巴蜀蚕业始于神话中的“蚕丛氏”。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荣县志》称:“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丛,蜀亦蚕也。”史前时期,“蚕神”嫘妃的后代、古蜀王蚕丛在成都“教百姓种桑养蚕”,引发了巴蜀丝绸的兴起。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铜壶上的采桑图,形象地反映出蚕桑生产情况,亦可印证其蚕桑丝织业发展甚早。有专家研究认为,继周初姬姓被分封巴地之后,历史上因战乱等多种原因,有多次中原人口移民巴蜀地区的文献记载。公元前316年秦统一巴蜀后,就不断向蜀地移民,一直持续到汉代。唐朝人卢求在《成都记·序》中说早年秦惠王“置巴蜀郡,迁秦人万家实之,民始能秦言”。[12]这些中原移民给巴蜀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冶铁、纺织等技术,大大促进了巴蜀农业和蚕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中原地区的纺织技术与古蜀地桑蚕丝织技术的融合,使得巴蜀本土丝麻纺织技术得以改造和更新,也因此蜀地培养和造就了大量技艺高超的丝织工匠。在汉代蜀锦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巴蜀丝织业完成了技术力量的积累,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丝织基地。生丝产地以果州(今南充)、保宁(今阆中)等地著称,成都主要产锦,并因织锦手工业发达而设“锦官”,故成都又名“锦官城”,“锦江”也因城内濯洗织锦的江而得名。蜀锦的织造在汉唐时期以多综多蹑织机为主。蜀锦做工精致、花式繁多,这与当时纺织技术的改进及普遍提高的工艺水平有关。《蜀都赋》就记有“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水江波”。当时,蜀地已有“女工之业,覆衣天下”的赞誉。东汉魏晋之后,由于成都位于南方、北方、海上三条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商旅来往频繁,蜀匠工艺随丝路传播。其中,沿南方丝绸之路将纺织技术传播到了成都以外的西南民族地区,这些技术传播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对西南少数民族纺织印染技术产生了深刻影响。[13]《太平御览》载:松外诸蛮“其先大略于中夏同……有丝麻,女工蚕织之事,出紽绢丝布,广七寸以下,早蚕以正月生,二月熟……女子絁布为裙”。[14]可见,当时西南地区丝麻织品不仅需求量大,而且能织造出上等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