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何谓绞缬

第一节 何谓绞缬

古代就“缬”字而言,本义是指“绞缬”。如称“撮缬”“撮晕缬”。“绞”“缬”,均为“纟”字部,俗称“绞丝旁”。“纟”指蚕丝,可以用于纺织绸缎。由“纟”组成的字,一般表示与线绳、纺织物有关的意义。

“绞”是会意兼形声字。有用两股以上条状物拧成一根绳索之意。《礼记·杂记上》“小敛,环绖,公大夫士一也”,(孔颖达·唐)疏:“知以一股所谓缠绖者,若是两股相交,则谓之絞。”绞缬之“绞”,可引申为“用绳子扎捆扭紧”的意思。可见织物经扎束后,有控制染液的渗透范围和深浅程度不同之作用,从而在织物上产生各种特殊的图案与花纹。

“缬”字最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有推测最早源于衣服的缝纫折角。许慎《说文解字》释:“缬,以衣衽报物谓之缬。”可见,“缬”最初为动词,本义为手系衣服,或从手,作“撷”字。随着印染技术的发展,“缬”开始表示印染工艺。古代典籍中对“缬”有不同的解释。最早见于唐代文献《一切经音义》释云“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1]。宋代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类篇》释云:“缬,系也,谓系缯染为文也。”徐竞在《高丽图经》所云:“缬幕,非古也,先儒谓缯染为文者谓之缬。丽俗今治缬尤工,其质本文罗,花色即黄白相间,灿然可观。其花上为火珠,四垂宝网,下有莲台花座,如释氏所谓浮屠状。然犹非贵人所用,惟江亭客馆于属官位设之。”[2]另外,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对绞缬工艺的原理和方法作了更为详细的解释:“缬,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为之缬。”[3]元代黄公绍在《韵会》中也有“缬,系也,谓系缯染成文也”[4]的相关描述。日本古籍《和名类聚抄》卷12中记载:“缬,结帛为文彩也。”说明唐代绞缬传入日本后,“缬”字之意并未改变,一直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