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形的缝扎工艺方法
2025年09月26日
一、点形的缝扎工艺方法
(一)蛾蛾缬
将面料对折为双层如图5-4,再三等分;反、正抄转叠成60°的锐角,再将角顶端倒折下,缝成一“V”型,将线抽紧打结。染色后,形成的花纹为六瓣,如采用不同的布料折叠方法,根据布的层数,可产生四或八瓣的效果(图5-4)。民间土布比较厚,故荣县称为“捏蛾蛾花”,又因形似狗的脚印,眉山一带称为“狗脚花”。
(二)鹿胎缬
直接将布料撮起,形成凸起的尖塔状,用线缠扎,民间也称“塔扎”。圈纹扎得稍大,组合自由如图5-5,古称“鹿胎缬”或“玛瑙缬”,如密集型规则或不规则排列的小圆点花,形似鱼子的点状图案名为“鱼子缬”,民间又称“挂钩扎”,即用特制的钩针,把密集型小圆点依次钩起,并用特制的棉线一一捆扎后入染(图5-5)。钩扎的方法多样,有一目、横引、三卷、四卷等近三十种。采用此种扎结方法,染出的花纹具有凹凸的立体感,且富有弹性。日本和服的腰带、手提包袋均用此方法制作。
图5-4 蛾蛾缬
图5-5 鹿胎缬
(三)铜钱缬
先将布折为双层,叠成三角形,再于60°角顶端缝作“工”字形,将线抽紧打结,因绞扎染出的花型如古钱而得名(图5-6)。
(四)茧儿缬
将布对折,用针按半圆弧线串线,抽紧打结,染色后形如蚕茧,故称“茧儿缬”(图5-7)。
图5-6 铜钱缬
图5-7 蚕儿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