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书旨在通过对西南地区印染历史文献的认真梳理,结合实际调查进行分析,简要地概括我国染缬发展的历史,厘清西南地区传统印染工艺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此,笔者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结合出土实物,以及在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四川自贡、重庆梁平、贵州黔东南和云南大理周城等地所做的田野调查,整理成书。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自观和他观的方法。自观的方法是站在被观察、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及研究事物。他观的方法,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用调查者所持有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工艺文化现象和事物。自观和他观两种方法互补,如何在实践中验证自观和他观方法也做了一些尝试。二是宏观和微观的方法。宏观是通过文献资料的查找,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或跨区域对染缬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分析,微观则是在一定的地方,在直接可以观察的范围内进行调查。三是专题和综合研究,对尚存的手工印染技术的个案研究材料进行分析整理,以及对已出版的相关文献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审视和辨别,侧重点不同,所支撑的方法则不尽相同。就染缬工艺本身,本书也尝试着给出了界定和解释。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参照西方现当代学者理查德·森尼特(Richard Sennett)和格林·亚当森(Glenn Adamson)的观点,认为手工实践的本身是一种知识体系,由于相当部分内容无文献记录,这种知识又被称为“隐形知识”,故希望可以把我们通常所熟知的“隐形知识”转化成可以解释传授的“显性知识”,因此,对民间手工艺的研究,不仅仅是属于历史和技艺的经验性范畴,更具备“手工艺人文精神”的当代含义。正因为手工技艺所承载的人性智慧、科学精神与人文价值,使传统手工艺知识和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理论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笔者学力有限,在观察的角度或推理判断上难免失之片面,所述观点也是从学术角度所做的探讨,疏漏之处,固知难免,尤希世之明达者赐教指正。本书图片得到了西南交通大学缪根生、云南省民族博物馆高翔、昆明理工大学侯晓峰,以及贵州凯里学院李秋、骆光艳等专家同仁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余强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