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缬工艺的言说
“夹缬,依字面解释,夹是从两方相对夹持的意思,缬是印染花纹的丝织物。无疑夹是指印花工具——夹版(花板)与操作方法。而缬则指印花(丝织物)成品。”[7]郑巨欣先生在《夹染源流及其工艺系谱》一文中认为:“可具体细化为夹板绞、唐式夹缬和夹板染缬三种工艺。夹板绞是以相同的几何型板对夹织物,染单色夹缬,是夹缬工艺的最初形态;唐式夹缬是以两块雕刻复杂的同形印板对夹织物,一次夹印多次染色的五彩夹缬,是夹缬工艺的经典形式;夹板染缬则以两块或多块印板对夹织物,一次夹印,染一种颜色,或多次夹印,多次染色,夹染以单色为主的夹缬。”[8]由于古代文献中对夹缬的描述极为有限,不同的描述又有明显的差异。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可归纳为两点:一是使用的型版是两面雕版还是镂空版;二是采用的是夹板防染,还是要加防染剂。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夹缬绝迹于清代,而清代流行蓝印花布,故在研究中也常将夹缬与灰缬视为一种工艺。著名文博专家沈从文先生在《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中有一篇《谈染缬》的文章认为:“‘夹缬’的制法,是用缕(镂)空花板把丝绸夹住,再涂上一种浆粉混合物(一般用豆浆和石灰作成),待干后投入染缸加染,染后晾干,刮去浆粉,花纹就明白现出,宋人笔记说的‘药斑布’、碎金说的‘浆水缬’就指这一种。说它是蓝底白印布的前辈,大致是不错的。”[9]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认为“药斑布”就是夹缬,在没有发现充分的实物以前,这样的推测并不可靠,然后学以此引用甚多,自不待言。如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介绍:“明清时期,夹缬技术工艺依然发展,可染制各种颜色,称为‘刮印花’。用防染白浆印花和靛蓝染色的双色蓝色白布,名曰‘药斑布’或‘浇花布’,深受民间所喜爱。”[10]武敏先生在《新疆出土汉——唐丝织品初探》一文里也延续了对这一工艺方法的解释,认为夹缬“是将织物绷紧,夹于镂花夹板中间,塗与蜡(或以豆浆掺石灰的浆水为塗料),再解去夹板,然后晾干,剥去蜡即成。因塗蜡处(花纹)未吸收染色,即显出花纹”。[11]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对早期型版印花的多种说法。
从物理性防染原理来讲,夹缬、灰缬和蜡缬应分属几个不同的染缬工艺,夹缬花版的防染是靠两块互相吻合的雕版凸面,夹紧织物防染,并不需要采用镂空版涂抹防染剂或色浆来完成印染。至于《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和不少学者也将夹缬定义为:镂空型版双面防染印花技术。[12]包括《中国染织史》释为:“夹缬是用两块雕镂相同的图案花板,将布帛夹在中间,涂以防染剂,然后入染,成为色地白花的印染品;或在花板雕镂花处涂以染料或色浆,成为花纹。”[13]前一类解释疑似于“浆水缬”,而后一种用刮板或刷子施墨(染料)在孔板上进行印花的工艺,属于直接印花范畴,与现在发现的夹缬雕版实物相互印证,其印染工艺不尽相同,当有别也。如前所述,从夹缬的防染工艺原理来看,已知文献有不同的描述,一种描述是将两块表面平整并刻有能相互吻合的阴刻纹样的木版夹住织物进行染色。染色时,木版的表面夹紧织物,染液无法渗透上染,起到防染的作用;而阴刻成沟状的凹进部分则可通过浇注和浸染的方式流通染液,并随刻线规定的纹样染成各种形象,待出染液后释开夹版的捆缚时,遂呈现灿然可观的图案。[14]另一种描述为:“阴刻形成的凹槽,槽槽相通,以流程染液。染色时,染液通过雕版侧壁凿孔灌入,凹槽与凹槽之间在槽底凿暗孔相互沟通,版与版对拼的雕版平面图案完全吻合。”[15]因此,夹缬印染时,是将一块一块的夹版整齐迭压,白色的布对折夹在两块版之间,夹紧后,花版上凸起的花纹,起物理防染作用,染液只能在花版明沟和暗道里流动染色纹样(图3-1)。当然,这类描述是结合了民间现存的蓝夹缬型版得出的结论,与唐代五彩夹缬的工艺是否有继承关系,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张琴在《五年的蓝夹缬田野考查》一文中提到:“唐代彩色夹缬织(制)品,是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版夹住织物浸染,木版深剔底但不透空,仅在每块纹样的局部‘底’处钻洞,染色时采用多次上色法,如染红色,就把版‘底’上的非红色孔洞用软木塞塞紧,只留出红色版孔洞,然后把整个版放入红色染液中浸染,完成后提出印版洗尽擦干,塞上红色孔洞,放开第二种要浸染色版的空洞,再放入染液中浸染,如此反复,直到全部染完,这种方法在日本已有尝试,结果证明是成功的。”[16]若加比较,可认同的就是雕花版,这种花版的雕刻,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是利用阴刻染色、阳面防染,并非是镂空型版。也有关于夹缬雕版分为凹纹孔版、凸版、镂孔版的说法,认为镂孔版与蓝印花布的印花原理相似,那古人为什么要采用对称双面镂孔板夹紧织物染色呢?有可能是为了实现两面花纹精确套印,比用一块型版直接印花更为先进。如沈从文先生在《谈染缬》一文里提到夹缬的另一种制法是:“用花板夹住,直接于漏空处用颜色刷染,花色就深于其他部分,(后者)虽也叫染缬,但材料可并不入染缸(三套缬中可能也有用刷染法加工的)。”[17]这里指的漏空版印花,明显是指用染料和粉糊调成印浆,用镂空印花版或凸花印版,将印浆直接印在织物上显花,其工艺乃直接印花,并非防染印花。如果释为“夹缬”,又不知何所据而曰然。就镂空版而言,用单版镂空漏印是直接印花,如采用型版漏印加防染剂则属另一种印花工艺。也有学者认为“夹缬”工艺是:“采用两块镂雕成同样花纹的木板或是油纸版,将布帛置于两块花板之间,并使夹紧,然后在雕空处注入染液,待干后解去夹板,现出花纹。”[18]这种使用夹板在雕空处“注以染汁”的方法,也属于直接印花,而且作者认为采用油纸版做夹缬的说法,可能未尽其实,以工艺方法与夹缬相较,则显含糊也,很难视为同一种印花方法。
图3-1 温州蓝夹缬花版
综上所述,许多专著和文章的作者以镂空型版双面防染印花技术作为释名,或将双面镂空版涂抹防染剂或染料、色浆印花作为夹缬的解释,与《辞源》的解释和现存的实物印证并不一致,对夹缬这一称谓仍缺乏明确的定义。换句话说,如只要使用夹板印花,都可统称“夹缬”,犹有疑义,未关乎区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