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考古实物
随着中国境内丝绸之路沿途不断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出土的染缬实物。1996年,从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二期1号墓出土的两件用线防染的绞缬毛织格子平纹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5]1959年新疆于阗出土的北魏红色绞缬绢;195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绞染绢,红底白花,花为小菱形纹,绞缬织物上的针眼和折皱至今仍依稀可见,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东晋时期的绞缬,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绞缬实物。[6]
198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文献记载,绞缬工艺起源于黄河流域,至迟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期绞缬绸工艺已经成熟。当时绞缬不仅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花鬟醉眼缬,龙子细文红。”唐代李贺《恼公》诗:“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诗里的醉缬也指“醉眼缬”,如李贺另一首《蝴蝶飞》诗:“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诗里所指的醉眼缬与鹿胎缬相似,都是出土实物中最常见的小点状绞缬,边缘有色晕。
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出土了大量自汉唐以来象征丝绸之路文明的染缬服装与织物残片,其中绞缬织物较为多见。这类出土的绞缬织物与收藏传世的部分绞缬品,共同构建充实了我国古代染缬技艺的知识体系。其面料、图案、染色、工艺等所呈现的特征,成为传统染缬技艺研究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考古出土的实物有魏晋时期的绞缬,从色相上看,魏晋时期的绞缬由红色、褐色、青色、绿色、黄色与紫色构成,采用红、黄和褐色系,反映了古代“崇红尚黄”的色彩观念。对照唐代的文献来看,这些小几何纹的绞缬名目多见于唐诗之中,如“撮晕缬”“鱼子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其中出现较多的是“鱼子缬”和“醉眼缬”,也就是出土实物中最常见的小圆点绞缬,圆点大一点的为“醉眼缬”,圆点小而密集的为“鱼子缬”(图5-1)。
1972年新疆阿斯塔那177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蓝地黄点染缬纺织品,是在蓝色地上饰以黄色的不规则圆点,错行排列,每行圆点间距2厘米。此件文物采用了绞缬印染技术。在此墓中一共出土三件绞缬织物,另一件是蓝地梅花染缬绢,深蓝地,以菱形排列的圆点纹中心填七点梅花纹;还出土一件烟地鱼子缬绢,烟色地上扎染边长0.2厘米方格纹样。
图5-1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北朝时期的红色绞缬绢
菱形网纹图案,在古代称为“叠胜纹”或“方胜纹”。在整个黄河上游地区早期陶器的装饰纹样中,这类以菱形为母题的纹样或图案是出现时间最长的一种纹饰,也是高原早期陶器装饰纹样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纹饰。从渔猎时期的情况看,菱形纹很可能是受到编织网格的影响进化演变而来的,如渔网或猎网的编织等,它是原始人类生产活动的图像化表现。这种菱形纹作为装饰的母题纹样发展,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方胜纹也已见诸记载,到隋唐宋更是盛行一时。1969年新疆阿斯塔那117号墓出土的棕色地“叠胜纹绞缬绢”,长约16厘米,宽约5厘米,网状呈规则的菱形,菱形的每边约1.5厘米左右。且在每个菱形的交点和对角线处都有横向穿过的平行折痕,凹凸有序,相互间隔。之所以这样是由于菱形图案在制作前要将绢以同样的宽度加以折叠,再使用针线在折好织物的上面缝制“M”连续折线,之后抽紧扎好,入棕色染液浸染,晾干后拆线即显现出棕色网格的防白花纹。[7]也有用夹板法,将布折叠后,用夹板的形式夹持坯布制作出菱形纹,有学者认为这种菱形纹为夹缬的一种过渡形式,也只是一种推测而已。这种方胜纹,多以几何图案的形式出现,或独立作为纹路,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吉祥几何装饰纹样。
195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304号墓出土的匣紫、绛紫两色的“叠胜纹绞缬绢裙”,是唐代垂拱年间的绞缬,整个裙幅花纹上遗留的染缬时穿线的针眼还清晰可见,这些针眼是绞缬工艺缝绞法加工的特征(图5-2)。此件规则网格纹的绞缬并非是一件整体织物,而是用几块约8厘米的窄长绢条染化拼贴而成。[8]其每个单位网纹的晕染效果和晕染斑点均与以前一种类似。
图5-2 新疆唐墓出土的棕色菱形绞缬绢
1986年308号墓出土一件蓝地白点绞缬绢;304号墓出土一件裙子是用绛紫、茄紫染缬的菱形网格花纹,整个裙幅花纹上遗留的染缬时穿线的针眼还清晰可见;阿斯塔那382号墓出土一件菱形方格纹绢,紫红色地,图案是白菱形方格内套白点组成的小团花;191号墓出土一件绞缬朵花绮,扎染直径为9厘米的四瓣花纹。类似的绞缬织物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现,如甘肃敦煌佛爷庙北凉墓、玉门花海魏晋墓、新疆尉犁营盘墓、青海都兰吐蕃墓均有出土,图案以小点状为主,也有少量网状和花朵状。
2014年10月,国际绞缬染织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主办方中国丝绸博物馆特地策划的“丝路之缬·古代中国”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件珍贵的古代上衣:紫褐色的绢,交领大袖,是我们熟悉的上襦样式,衣上斜向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浅色的小圆圈,让人感到罕见而陌生,不是我们印象里传统纹样的常见风格。据介绍,这是一件出土的北朝上衣,衣上的圆圈纹来自一种古老的工艺——“绞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