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缬”之名
“夹缬”一词,《事物纪原》卷十释“缬”:唐“宫中,因使工镂板为杂花打为夹缬……此似始为夹缬之制也”;[1]《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至于夹缬起源于何时,目前尚因证据不足而难以断定。仅现有的文献推断,始于唐代。由于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唐朝的李家皇亲和隋朝的杨家皇亲更有亲戚关系,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历代史学家常把隋朝和唐朝合并成“隋唐”。据马缟撰写的《中华古今注》卷中云:“隋大业中,炀帝制五色夹缬花罗裙,以赐宫人及百僚母妻。又制单丝罗,以为花笼裙,常伺宴供奉宫人所服。”[2]这是有关夹缬文献记载最早的史料。有实物可考的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一件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夹缬,在天蓝色绢地上遍布白色小团花,说明染缬技艺在隋代已出现。就目前所知最早的夹缬实物和文献都没有超过这一说法的时间。也有唐玄宗时柳婕妤所创而流布天下之说。据北宋王谠在《唐语林·卷四·贤媛》中提到:“玄宗柳婕妤有才学,上甚重之。婕妤妹适赵氏,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结(缬)。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3]此段史料对夹缬的工艺描写虽过于简略,但写柳婕妤之妹悟得其技巧,因以传世,也可推断夹缬当时流布宫廷,必为不少。从夹缬印花工艺的初始及发展来看,很难说其为柳婕妤个人所创,工艺的嬗变,应有一个发展的逻辑过程。夹缬很可能是从凸版印花方式演变而来,由直接印花改为防染印花,与蜡缬和绞缬防染原理相似,然其工艺方法更为复杂。夹缬的特点在于用两块雕刻成凹凸互相吻合的对称花版夹紧织物进行防染印花,相较于凸版直接印花,防染印花需要浸染,故图案花纹相对、左右均整,色度较深,染色更为稳定。花纹边缘也因木板夹丝绸的原因,有些浸润的效果。
新疆阿斯塔那也曾出土高昌延昌二十六年(即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夹缬,绢质,天蓝色地,图案为白色小团花(由中间一个小点,周围七个小点组成)。据此,有实物和文献可考的夹缬始于隋唐是可信的。唐代在开元、天宝前后一百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其书画、雕刻、建筑,兴于百工技艺,亦与此相符。这时各民族的融合,各种文化的输入,亦为其助缘。作为生活和服饰装饰的染缬在唐代也成为社会时尚而流行。是时,“夹缬”一词在唐代的诗歌、史书、衣物账和小说等文献中均使用频繁就是明证。与此同时,文献中也出现有“甲颉”“夹颉”“綊缬”“夹结”等不同的称谓,可推断是来自民间不同的叫法,皆为夹缬之名。唐代之后,史料记载比前有所增加,虽不复详尽,但亦可大略了解其端倪。
白居易的《泛太湖书事寄微之》诗云:“黄夹缬林寒有叶,碧琉璃水净无风。”[4]《裴常侍以题蔷薇架十八韵见示因广为三十韵以和之》诗云:“合罗排勘缬,醉晕浅深妆。”唐代诗人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诗:“竹冈森羽林,花坞团宫缬。”[5]“敦煌文书”里写有“綊缬衫子”,是夹缬的别称。《衣物帐》如:“夹缬下盖各三事已上惠安皇太后施。”[6]故此,这些描述可视为古代文献对夹缬用于服饰的记载,也说明当时夹缬的流行和使用之广泛。
北宋张齐贤在《洛阳缙绅旧闻记》卷四记载:“开宝初,洛阳贤相坊,染工人姓李,能打装花襭(缬),众谓之‘李装花’。”这里的装花缬,即指雕花印版。宋熊克《中兴小记》卷五引朱胜非《闲居录》曰:“绍圣间,宫掖造禁缬,有匠者姓孟,献新样两大蝴蝶相对,缭以结带,曰‘孟家蝉’,民间竞服之。”宋代宫廷倡导俭朴,社会风俗淳厚,虽仍生产染缬,但规模已不及唐代,并在使用上多有限制。朝廷觉得民间用彩夹缬太过华丽,两度禁止在民间流通。一纸诏书下来,应“布衣须素”,禁了缬版,只许复色夹缬为宫室和军队专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八《按知台州唐仲友第三状》中记有“仲友自到任以来关集刊字工匠在小厅侧雕小字赋集……又乘势雕造花板印染斑缬之属凡数十片,发归本家彩帛铺充染帛用”,指的是唐仲友任职时,私自雕造花板送本家店铺染帛,并从中获利一事。说明这样的禁令也不能断绝民间的制作和售卖。直到辽宋时期染缬依然兴盛,如辽代“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内蒙古庆州白塔出土的“棕色地云雁夹缬绢”、内蒙古博物馆“莲花纹夹缬罗”等,少量的金代和元代夹缬,民间也有迹可寻。明代杨慎在《丹铅余录》中记载:“元时染工有夹缬之名,别有檀缬、蜀缬、浆水缬、三套缬、绿丝班缬诸名,问之今时机坊,亦不知也。”当时的染缬印花,名目繁多,由于实物遗存有限,将之归于“夹缬”名目下,显然有误。夹缬也因其工艺极为费工耗时,清代渐被更为简便的油纸镂花印染的蓝印花布所取代,且正史中也未再见有“夹缬”之名录的记载。故在认可史籍记载的同时,研究者也时常为此感到困惑:早期夹缬的工艺特征究竟是如何的。在许多谈及染缬的文章里,犹如雾里看花,并未甄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