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三都的“豆浆染”
黔东南水族很早就掌握了古老的“豆浆染”的印染技艺,利用这次去黔东南实地考察蜡染和枫香染的机会,笔者走访了当地从事民族艺术研究的专家。在走访中得知:贵州的“豆浆染”早已消失在生活中,无人生产,看是否能找到一些私人收藏的老花版。到凯里的第三天,在凯里学院任教的青年教师李秋和赵洪波的带领下,我们去了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县城,这儿离凯里仅3小时左右的车程。
图6-5 水族蓝靛染线布
图6-6 水族蓝印花版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国内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世居的少数民族有水族、布依族、苗族、瑶族、侗族、彝族等。车到县城已近中午,参观了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的绣房,楼下是临街门面,楼上是她搜集作为展览用的蓝印花布、马尾绣和水族的生产生活等民俗文物。其中发现她珍藏的几幅做被面用的“豆浆染”蓝印花布,花纹虽比较完整,但因多次清洗已褪色过多,这些搜集的实物未加整理,堆得像一个仓库。筹建一个水族手工艺陈列馆一直是宋水仙多年的愿望。此前,笔者的研究生来过三都,打听到这里的非遗中心保存有“豆浆染”的老花版。当天下午我们一行去了县城的非遗中心,在河边的一栋大楼里,从大楼边上的钢架楼梯上去,整整一层楼琳琅满目展出了水族纺织、刺绣、印染,以及水族生活生产用具,包括各种手工艺体验的工作室,可看出县政府对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图6-5)。非遗中心的负责人石锦彪了解到我们的来意,便找来了非遗中心保存最早的蓝印花布油纸镂花版,这让我们有些喜出望外。这些花版已保存了几十年,图案是散点排列的植物花卉,因使用过多,显得极为陈旧。仔细观察老纸版的制作是用四到五张牛皮纸用牛皮胶黏合而成的,尺寸1.8米×0.6米左右见方,比较厚实(图6-6)。在粘合好的硬纸板上镂成各种寓意吉祥的花鸟及几何图案后,再刷上桐油,坚挺平直,一幅型版可用几十年。据说,也有用牛皮镂花的模版,但在非遗中心没有看到。听石锦彪说:“豆浆染”是水族的祖先从北方濉水流域南迁到三都柳江两岸定居下来后,世代传承下来的一门手工艺,主要用于床上用品及服饰、背包制作等,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历史上,水族自称“睢”,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所以民间有“饮睢水,成睢人” 之说。而今主要分布于黔东南水族聚居区,历史比较悠久,相传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但具体的起始年代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为此,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据陈国安先生在《水族族源初探》一文中对水族的族源归纳为“殷人后裔说”“江南迁来说”“广东广西迁来说”等多种观点。认为“黔桂边境的水族是由南宁附近邕江流域的邕虽山,北上经庆远、南丹等地进入现在的住地,水族族源与邕江流域有关”。[5]从水族掌握的“豆浆染”工艺来看,应与汉族移民带来的印染技术有关,主要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上江、中和、水龙、九阡一带的水族。据民族学家的相关研究认为,水族历史上曾有三次大规模的迁徙。至明清时期,水族地区依附于农业的家庭手工业已有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纺织产品不但可以自给,还有剩余拿到市场出售。当时,定期赶集的初级市场也在不断形成,并出现了较大的集镇。包括驿站的普遍设置在客观上便利商旅的往来,与外地经济往来联系也更为密切。随着江南汉族移民大量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对水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根据嘉庆年间地方志记载,当时手工纺织技术已达相当水平,出产的“水家布”行销邻近各县。[6]而当地的“豆浆染”工艺与北方和江南一带盛行的蓝印花布,在材料和工艺制作上类似,也可看出由汉族地区传入三都水族的源流关系。为了让我们感受和体验传统蓝印花布的整个工艺制作的流程,身着水族服装的工作人员潘玉敏在展厅的织布机旁,为我们详细讲解和演示了纺纱织布和染色线的工艺(图6-7)。水族制作的土布,一般是先用弹好的棉花纺成线,用白艿浆加适量的清水煮沸至一定时间,清洗晒干后用靛蓝染料染成色线。用绞车绞成线果,把线果放到布线器上,布线、定格好后,再放到织布机上织布。织出的土布有白棉布、青蓝布、反纱布和大小不同的花格布等(图6-8)。在土布上除用马尾绣做装饰之外,印染花纹最主要的方式有蜡染和“豆浆染”。石锦彪告诉我们所谓“豆浆染”,就是把食用的黄豆粉加上生石灰,以7∶3的比例加水搅拌而成防染浆料。比较而言,江南地区蓝印花布的防染浆料用的是黄豆粉加熟石灰,按1∶7的比例搅拌成糊状,其中加石灰的多少在配制的比例上还是大致相同(图6-9)。从分布地区可以看出这种防染印花方法在民间的传播和使用的范围是如此之广。潘玉敏把防染浆准备好之后,很熟练地将纸刻的镂空花纹模板平铺于白布之上,再用特制的牛角(也有用木质或塑料材料),上厚下薄,但很有韧性的刮板在纸版上均匀地刮上浆料(图6-10)。古代的文献以此称为“浆水缬”“药斑布”,所谓“药”指的就是这种防染材料。在纸版上刮浆时,一同去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也亲自体验了刮板印花的手工技艺。当纸版拿开之后,刮出的图案因浆料的厚度,看起来有浮雕感。在印制的时候,也可以一块油纸型版为单位,拼接连续纹样,既灵活、轻便,也易于移动和清洗。印好浆料的白布,需要两天时间阴干后,即投入靛液缸中浸染,最后洗净晒干刮去浆料,即呈现青底白花图案纹样。在染色方面,水族靛染四次后,加入含有碱性的马桑灰水和猪血,以及适量的烧酒可以促进靛蓝还原,染出的蓝色均匀,色度较深。如果要将布染成黑里透红的颜色,以加大图案的对比度,水族有一种奇怪的染色方法,就是从山上采用一种水语叫“梅凤”的植物,将其皮和叶放入铁锅熬煮,待熬出的汁液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再把皮叶捞出,把已染过的蓝布放入锅里煮,煮透后把布匹平整晾干,再用池塘里的黑色烂泥浸泡一段时间,并用清水洗净,晒干,再放入染缸里浸染5~6天,就可以把布染成黑色,经久耐洗不易褪色。
图6-7 水族织布
图6-8 土布染靛蓝
图6-9 石灰水加豆粉按比例混合为防染剂
图6-10 刮防染剂
经调查了解,三都的“豆浆染”并未停止生产,也有一家小规模的手工印染厂在生产“豆浆染”。厂里的负责人张义琼自主创业,生产蜡染和“豆浆染”工艺品。“豆浆染”的防染材料和生产过程与非遗中心潘玉敏讲的工艺是一样的,即用黄豆磨制成的生豆浆配一定量的生石灰水,再加入黄豆粉,搅拌均匀做成防染粉浆。然后将镂雕有图案的油纸模板覆盖在布匹上,刮印防染粉浆,两小时干透后,再将布料放入装有蓝靛的染缸中,反复多次浸染,待染色达到一定的深度之后,再入水缸将附着在布上的防染剂用手搓洗干净,晾干后,遂呈现蓝底白花的图案纹样,质朴而清新。通过对三都水族“豆浆染”的调查可以看出,其所采用的防染材料中黄豆是常见的农作物,成本低。防染浆料比例的配比、刮浆时的厚薄及染色的时间、氧化的次数等都会对最后的艺术效果造成影响。
从黔东南水族尚存的“豆浆染”到从古文献记载的“浆水缬”“药斑布”,无论是防染材料,还是印花方法,相互印证,都完整地体现出蓝印花布在民族民间一脉相承的历史性存在。只是水族的纹样型版没有汉族地区寓意吉祥的内容复杂,显得较为简约,常见的有凤凰、仙鹤、鱼虾、花草和几何图案,与水族剪纸、马尾绣中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相互关联,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