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缬技术的分类

第一节 染缬技术的分类

传统手工艺由“技”与“艺”两个方面构成,兼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两种属性,既表现为物质的显性知识,如技术规范、操作方法、图表等,也隐含技能方面的无形知识,如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和意会等知识,体现了工匠的内在精神和智慧。查阅古代流传于世的典籍和文献,对传统的科学知识和工艺做了或多或少的记述,一方面在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也体现出家族或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蕴含着无形的技术知识。这决定了掌握手工技艺所需要的两个方面,即它深深根植于个人或群体分享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也是显性知识的机械化生产难以取代的主要原因。“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1958年在《个人知识》一书中从哲学领域提出概念,并认为“两者也可互相转化”。[1]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传统染缬工艺的技术分类和制作过程中所包含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从传统手工印花工艺来看,其中的沿袭与发展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直接印花、防染印花和拔染印花。拔染印花是在染有蓝底色的基础上,再在底色上利用还原剂的化学作用,使印有拔染剂的图案呈现蓝底白花的蓝印花布。从印染的方法来讲,可分为手绘、绞缬和型版印花几类。古代最早从画缋向印花工艺过渡时,选择的是直接凸版印花,应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型版印花方法,但为什么又会发明和采用比较麻烦的防染印花方法呢?笔者认为,可能与当时印染工艺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关。因为古代的染料无论是采用矿物质研磨的颜料或在植物中提取的染液,用于直接印花,染液附着于织物表面会有一个上色深度和色牢度的问题。聪明的印染工匠意识到通过防染印花的技术,便可以利用植物染料,尤其是技术非常成熟的蓝靛染色工艺,经过多次浸染和氧化还原,使染布逐渐加深渗透,不仅可以增加颜色的深度,且色牢度也比直接上色要好得多。故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缬”类印花织物,主要指的就是防染印花技术,在纺织印染史上成为防染印花四缬(蜡缬、绞缬、夹缬、灰缬)的总称。

东汉时由画缋过渡到凸版印花,属直接印花,隋唐出现的五彩夹缬与凸版直接印花相反,采用的是雕版印花,借用印版凸面防染、凹版染色的防染印花工艺,其纹样和色块与凸版直接印花一样,具有工整、细腻的艺术效果,但因纹样受雕版空间制约,工艺复杂而日渐式微,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生活基础和应用空间。而单色蓝夹缬在浙南地区被发现,工艺保存完整,尚有承续之可能。蜡缬、枫脂染、粘膏染,纹样变化多,制作工艺传承有序,工艺精湛,开发的新产品也多,市场发展潜力显著,在民族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绞缬随机性强,简单易学,在民间普及率较高。而防染的蓝印花布和拔染的蓝印花布在西南地区,已鲜有企业生产,但工艺技术尚在,要恢复起来也不难。

综上所述,从西南民族民间延续下来的染缬工艺,可概分为防染(图8-1)、直接(图8-2)和拔染(图8-3)三种印花方法,但有些印花方法因时过境迁,早已失传,或在其他地区尚有承续。

图8-1 防染印花

图8-2 直接印花

图8-3 拔染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