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的草木染
西南古代神话传说中槃瓠的后人用“织绩木皮,染以草实”的方法,有研究者认为,可能是最原始的染色方法。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男女着装喜欢深色衣服,尤其是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显得庄重大方。文献记载,采用草实、树实、树皮、植物茎叶的浆汁来染布料历史也极为久远,至今仍在沿用。这些使用靛染的民族都认识到颜色的深浅与浸染的次数、染液、晾晒、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关联,而且还积累了利用染媒的经验,如水族使用野蕨叶灰作染媒,彝族染黑时用富含鞣酸铁的核桃树皮加铁锅共煮,金属盐类能加强染料与织物纤维的亲和力,使色度加深。一些民族在染液中加酒以改善颜色,有些染色不能用金属器皿,以防止变色等。
最常用来染青蓝色的蓝草就有蓼蓝、木蓝、马蓝与菘蓝四种,其中蓼蓝、木蓝、马蓝居多。蓝靛经一定的技术处理,可把布染成深蓝、中蓝、浅蓝、灰、深灰、青、月白等各种色。其根、茎、叶均可入药,也可加工成染料靛泥,是西南地区民族民间常用的天然染料。这种染色技术在贵州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迄今仍在延续。
古代文献记载可以染黑的原料,如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马尾草、乌柏叶和石榴皮等都含有单宁质,可直接用来染织物呈淡黄色,但和铁盐作用会呈黑色。《荀子·劝学篇》云:“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就是指硫酸亚铁(古代称青矾、绿矾或皂矾)。如用单宁染过的织物,再用青矾染媒,就会染出所需要的黑色。在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中常用这些植物染黑色,也有与蓝草混合使用,呈蓝黑色,用于制作蜡染,明暗对比更为强烈,纹样清晰;如在深底色上绣花,则色彩对比更为鲜亮。原产于北美洲的美洲商陆(垂序商陆)果序,田间野外常见,其染液很鲜艳。布从果序染液中捞出后,直接晾至半干(避免曝晒),再加以熨烫,即可存色,最后成浅紫红色,与靛蓝混染,获得颜色偏深紫的蓝色。
民间的染匠,所积累的染色经验,属于隐含的技艺,通过实地调查,可做一些口述史和文字记录。据周城从事扎染的老人讲,板蓝根有大叶种和小叶种两种,一般能长到1米多高,每年3月下种,9月至11月收割。收割后的板蓝根先泡水,然后注入木桶做的大染缸里,加入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能染布了。另一方面,用于扎染的布匹在染色前,要凭经验做些技术上的处理。如事先磨好豆浆,再用豆浆汁液浸泡棉和麻,随后晒干,再重复三次浸泡、晒干的步骤。浸泡过的布料更容易染色。这是因为采用植物染色,色泽不是很浓。如果只靠水煮来染色,布料洗过后很容易掉色。为了让染色更稳固,也会用明矾水浸泡布料,也可以用别的固色方法浸泡。比如用锈钉子水浸泡,要重复浸泡两次。有时浸泡会让布料发黄,不过只要洗几次,黄色就会褪去,布的颜色就变得自然了。
植物染色所用的媒染剂除天然明矾之外,也利用富含铝盐的柃木、椿木灰做媒染剂(图7-1、图7-2)。
图7-1 周城“璞真综艺染坊”的草木染料展品
图7-2 周城“璞真综艺染坊”的草木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