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染的历史记录
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纺织品上色的方法称为草木染。古代的先民很早就发现了蓝草可以染色。《诗经·小雅·采绿》就有:“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说文解字》也记载:“蓝,染青草也。”
三千年前的中国科技史相关文献也有人工种植蓝草和专职染工的记载。古代先民最早使用的是矿物颜料。相较于矿物颜料和动物染料而言,植物染料从自然界萃取了多种天然植物的根、树皮、叶、花、种子等中所含的色素汁液为染料,取材方便、染色方法较为简单,于是逐渐成为染色材料中的主流。也有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各朝都设有专门管理染色的机构。《周礼·天官》中记载:“染人染丝帛。”说明周代已有专事丝帛染色的染匠,并设有管理染色的染草之官,称为“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汉代至隋,各代都设有“司染署”,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在古代农书和有关工艺的书中,涉及染料和染法的记载较多,如《考工记》就有染法的记述,《齐民要术》有关于种植蓝草和染料制作加工的记录,《天工开物》也有关于各种染料染法的记录,并设有“彰施”一章,这些为研究古代染色工艺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唐六典》记载:“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并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攫取其他的颜色。如栀子是古代应用最广的直接染料。栀子中主要成分是藏花酸,这是一种黄色素,可以直接在天然纤维上染色。槐树的花蕾是最好的黄色染料,桑树的皮可煮汁,用来染褐色。
媒染染料要加含铝钙、铝盐等做媒染剂才能发色。茜草、苏枋木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红色媒染性植物染料之一。紫草为染紫色的媒染染料。
有研究者开列了八种色彩的植物染料。三原色中的红色有红花、茜草、苏木、玫瑰,黄色有槐花、黄栌、黄檗、栀子、姜黄、地黄、郁金、荩草、栲皮,蓝色有山蓝、蓼蓝、木蓝、菘蓝。三间色中的绿色有冻绿,紫色有紫草。复色中的灰色有五倍子、百药、秦皮,褐色有薯莨、棕榈籽、黄栌木、荆叶、茶叶,黑色有皂斗、五倍子、栗壳、桕子叶等。丰富的植物染料基本囊括了自然界的所有色彩。
植物染料其色素分子能通过多次浸染使织物纤维颜色加深。《考工记》钟氏染羽记有“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其中“纁”为赤黄色,“緅”为深青透红的颜色,“缁”为黑色。所谓三、五、七,就是指浸染的次数。《雅儿·释器第六》记载有“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这三种颜色都是红色色相,随多次浸染颜色逐渐加深,这是茜草染色的复染法。
蓝青色染料,最主要是蓝草。蓝草经水浸渍后可以染织物,再经空气氧化还原成蓝色,往往要经过多次复染,才能使织物颜色逐渐加深。
蓝染植物沿用至今的有蓼蓝、菘蓝、木蓝、板蓝四种。我国古代常用酒糟和石灰来发酵水解蓼蓝,制造蓝靛。染蓝植物之所以能染色,是因为叶子中含有尿蓝母,尿蓝母氧化后会缩合为一种蓝色的沉淀,即蓝靛。由于靛蓝色素不溶于普通的水,必须利用还原剂的作用,使它溶解在碱性水中,成为隐色体,即黄色液体,才能被植物纤维所吸收。染植物从缸里取出,在空气中氧化,就由黄变绿,由绿转蓝,由蓝变青,又成为不溶性的色质。染色时不需要高温。因此,在当时较其他的染料,染色方便,色牢度好。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详尽介绍了种蓝制靛的方法。如“杀双花法”和“造靛法”所制成的染料可以长期使用。古代文献里的蓝草又称蓼蓝,蓼草其根可制中药,俗名板蓝根。其枝、叶可发酵为染料。每年的七月开花,八月收割。隋唐时设有织染署,使植物染料得到广泛应用。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列出了20多种染料的来源、染制和定色的方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靛叶沉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泡,入石灰搅拌,澄去水,灰尽入靛,用染青碧。”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记载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蓝草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民间喜爱并普遍应用的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