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纹木模版与镂空模版
就古代的型版印花工艺技术而言,可分为凸纹木模版和镂空模版两种,有单色印花和套色印花之分。凸版材料有青铜版和木版两种。出土于西汉南越王墓中的一套印花铜凸版,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套织物印花工具。[4]木质凸版应用较多,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或黄杨、梓木等,夹缬刻板多用枫树、杨梅树、棠梨树和红柴等材料。雕版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刻刀和铲刀等,其形状、大小有各种不同的规格。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纺织品中便有泥金银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两种印绘的丝织物,采用的是三块木刻凸版套印的印花工艺。凸印的原理与盖印相同,即事先将所需印制的纹样雕刻在一块印板上,然后在印板上刷上颜料,再将涂有颜料的印板印盖在平展的织物表面,形成所需花色纹样,以至于后来的木刻版画也受凸版印刷的影响,从织物印花转印到了后来出现的纸张上。可以推测的是:丝绸套色印花作为印刷意识的起因,使古代先民掌握了印刷工具、印刷方法、印刷效果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并以此启发了后面发展的印刷术。从另一个角度讲,凸版丝绸印花的载体是丝织物,也就是说丝绸和纸同样是一个平面的载体,从丝绸上印花逐渐发展到在纸上印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重庆梁平的双桂堂寺庙就有用当地梨木雕刻而成的清代刻本佛经版画和梁平民间木版年画的印版。云南民间有甲马纸或称纸马的木刻版画,其印制原理与凸版丝绸印花是一脉相承的。从马王堆出土的凸版印花实物看,一种是泥金银印花纱,一种是印花敷彩纱,这类印花并不需要放入染缸浸染织物,属于直接印花,工艺要求能上下接版,染色也有很大的进步。“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各种染色织物分析,有大红、翠蓝、湖蓝、蓝、绿、叶绿、紫、茄紫、藕荷、古铜、杏色、纯白等共有20余种色泽,充分反映了当时染色、配色技术的高超。表明两千一百多年前,我国已有相当完善的浸染、套染和媒染等染色技术。”[5]至于马王堆出土的几件印花敷彩纱,则是“画绘” 与印花的结合,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画绘向印花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画绘作为在丝绸上绘画的“帛画”,有人物、龙凤、飞鸟及异兽等,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成为古代美术史研究的对象(图2-2)。而采用雕刻型版直接印花的方法,代替费工费时的手工描绘,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兼收底纹规整划一的功效,成为古代美化丝织品的重要手段。
图2-2 马王堆汉墓帛画(西汉)
早在春秋战国之交,古代先民采用木刻凸版印花的同时,还出现一种镂版漏印也在同时使用,指的是在型板上按设计图案雕镂成漏版,将漏版置于织物之上,用刮板或刷子施墨(染料)进行印刷的工艺方法,属孔版印刷范畴,其实已是雏形中的印刷术了。1978~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贵溪县渔塘公社仙岩一带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群中,发现了几块印有银白色花纹的深棕色苎麻布,同时还出土有两块断面楔形、平面长方形的刮浆薄板,经过有关专家认定,这些麻布上银白色的花纹是用漏版印制而成。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型版印刷文物。有学者认为,其中有几块印有银白色花纹的深棕色苎麻布就是用漏版印刷而成。从印刷的花纹来看,当时的漏版印刷技术已较为成熟。不仅漏版镂刻工艺制作细腻,而且在刮板上色时还可以使用镂空版加绢网覆盖的印花方法。[6]如果单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漏版印花织物上印制的彩色图案来看,不仅花纹规则、线条匀称清晰,且有几种颜色的“套印”,较之战国时期的印花更为精美。但奇怪的是,在西汉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这类印花织物的文献记载和实物发现渐少。很有可能是由于人们在染色实践中逐渐发现了染色与空白的对比关系,在凸版和漏版直接印花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如何通过防染技术来控制织物的染色面积和染色形状以形成空白花纹的染缬工艺,使印染技术有了新的改变。故有学者撰文认为,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防染印花叫“夹缬”,但仅为一种推论,缺乏实物与文献的支撑,是否是战国、西汉时期凸版或漏版印花的延续,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由上可知,在织物上印染花纹的工艺染缬的出现,古代的各种记载和出土实物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对染缬起源的文献记载仍然是语焉不详。染缬的历史悠久,而染缬包含的几种缬类织物,在何时、何地以及怎样出现的,则不得而知。古代对“缬”的本义释为绞缬,即今之扎染,后也包括其他防染印花。如《汉语词典》将“缬”解释为古代的印染方法或专指印染有花纹的丝织品。但这样的定义又太过笼统,然释之犹未尽意耳。因为宋代以来,随着丝绸染缬的发展,也势必会影响到棉织品的印染,其印花方法既包括直接印花也包括防染印花,而直接印花只有刷印并无须入染。故对“缬”的解释如泛指古代丝绸印花,则包含了凸版直接印花,若指防染显花,则专指防染印花织物的统称。至于哪一种防染印花技术起始更早,仅以文献记载“秦汉间始有”为据,将所有的染缬都归源于秦汉时期,虽言者甚众,显然是不加分辨的说法,不足为据也甚明。因此,有必要结合染缬工艺有限的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对缬类织物的缘起和不同特点做些辨析,对已有的一些观点,自有许多须斟酌之处。兹析论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