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寨田野考察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蜡染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贵州安顺,黔东南的丹寨、黄平、麻江、榕江、雷山、黎平等地苗族和水族的蜡染;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麻栗坡县、西畴县苗族、彝族蜡染;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金平县、屏边县、蒙自县苗族蜡染等,虽纹样图案各有差异,但仅蜡绘与染色工艺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
地处贵州中西部地区的苗族蜡染主要集中在安顺、普定、镇宁、平坝一带。其中以平坝苗族的彩色蜡染最有代表性,多以动物纹、植物纹和几何图形为主,匀称规整,制作精细。黔东南榕江苗族每13年一次的祭鼓社,要用彩蜡绘制十面旗幡,旗幡上绘有大量的龙、人、鱼、太阳、蜈蚣等原始而夸张的图案,飘飘屹立于仪仗队之前,十分壮观。丹寨以排调镇、扬武乡两地最为集中。这里的苗族蜡染风格古朴粗犷、活泼奔放,纹样一般是动植物的变形。其中,鱼、鸟周围总有很多代表爱情的莲花、隐喻多子的石榴、寓意长寿的桃子等。而最具特色的是螺旋纹盛装,盛装的衣领及上段衣袖都画有螺旋状的“窝妥”图案。自由的创造使苗族蜡染图案出奇的夸张,运用想象与变形来强化物象的本质特征,以突出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期盼与善美情怀,表现出心灵本真情感的张力和富于生命气息的动态美感。
丹寨的蜡染不仅工艺精湛,图案也颇具地方特色,当地政府为了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在东湖湖畔建起了占地面积400亩的万达小镇,一些传统的手工艺由原来的自给自足开始面向市场,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蜡染工艺和纹样是否因此发生变化,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与凯里学院的几位青年教师一道去了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考察。丹寨蜡染除大量用于服饰外,还用作被面、垫单、帐沿和包袱布等生活用品以及民俗活动中。采用不同的布料做蜡染,其实效果也不一样。如木架机织出的土白布,质地粗糙厚实,易于制作蜡染,图案质感更为朴实粗犷;用机织白棉布画蜡,质地比较轻薄,画蜡自然要流畅与细腻一些,染蓝后颜色对比也要强烈一些。在丹寨县的宁航蜡染有限公司采访了公司的创始人宁曼丽,她向我们介绍了公司蜡染制作的基本情况。公司成立于2009年,建在丹寨县龙泉镇,是典型的前店面、后作坊的格局。公司门口挂牌有“蜡染技术培训基地”“蜡染技艺传习所”“黔东南蜡染基地”等。在接待室可以看到公司的墙上挂有几十位蜡染技艺传承人的照片,有一位叫王优里勒的苗族妇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还有不少在国际、国内参加各种大赛获奖或参加国外蜡绘技艺展演的传承人,可知这里云集了丹寨和周边苗族蜡绘的高手。在公司传习所,有一间一百多平方米的教室,桌子分为6行,呈一字形排列,便于手工蜡绘。当天教室里能看到十多位苗族画娘,她们作画不用尺,不打底,直接用蜡刀非常娴熟地在白布上绘制各种鸟纹、鱼纹和蝴蝶纹等,一气呵成,纹样线条流畅而分明,用这些图案代替文字成为蜡染文化传承的载体(图4-4)。教室里也有不少来自各地的年轻人到传习所学习蜡染技艺,我们也饶有兴趣地想了解这些外来的年轻人是如何向苗族画娘学习的。宁曼丽特别介绍了其中唯一的一位男青年,他画的蜡染有想象的叙事情节,几乎都是学习和借鉴苗族传统纹样后自己创作的蜡染画,无论构图形式,还是物象的形态,显得与众不同,这说明,约定俗成的物象如掌握于非传承人手里,就会突破固有的约束,加之专程来学习的年轻人大多有美术基础,画出来的图案,反过来还会影响传承人,看似是培训年轻人,其间的教学相长、互相促进是很自然的事。当然,对刚来学习蜡染的年轻人来说,由于使用的工具是以刀代笔,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练习是很难完全掌握的。蜡刀是由两片金属铜片夹在细细的竹竿头上,用金属丝绑紧制作而成,分为大小使用的金属铜片呈斧形,上松下窄,每次蘸蜡都能够在缝隙里储存一定量的蜡液,借铜片传热保温,能够均匀地在布上绘制图案。这里的苗族画娘除完成公司任务的同时,也承担来此学习蜡染技艺的学员培训工作,既是画蜡的工坊,也是蜡染课程体验的教室,这对蜡染技艺的传承和扩大公司的影响力都大有益处。
图4-4 蜡绘蝴蝶纹
从宁航公司商业运作的情况来看,目前采用的是“公司+基地+农户” 的经营模式,以此带动丹寨周边苗族青年妇女实现就业。在宁曼丽看来,走商业化这条路可以让传统的蜡染技艺延续下去,所以宁曼丽从开始办公司起,就清醒地认识到蜡染所传承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是苗族根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司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在材料、工艺和图案上依然坚持了蜡染技艺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丹寨代代相传的特色图案,并未试图去改变它,而是顺其自然。据说当地政府为了发展乡村手工艺,曾将这些传承人派送到一些高校或职业学校培训,意图通过培训提高她们适应时代变化的创作能力,在笔者看来,不以为然。因为,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与积淀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苗族人独特的审美观念,那是属于她们的图式符号,相较于语言文字,这些图形来得更为直观、逼真,凝聚了苗族对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哲学意蕴。按苗家传统习俗,像“窝妥”这样的图式符号,数目大小、排列位置都有特定的象征含义,如因商业化的驱动而试图去改变它,蜡染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信息将有可能消失,蜡染充满想象力的独特魅力也会随之减弱(图4-5)。其实仔细观察,这些传承人在绘制蜡染的同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她们从小学习蜡画,功底深厚,在画蜡的精细与图案的组合上也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作品既表现出苗族史歌里的叙事观念,也反映出作者对传承的图案娴熟于心,即兴创作的能力时有发挥。蜡刀,这个普通而又神奇的工具,把女人潜在的审美本能发掘得淋漓尽致,手艺成为苗族族群每个女人生存必备的能力。手由心发,心引导于手,蜡画的过程也是画娘自身心与手沟通慰藉的重要方式,所谓“心灵手巧”既是对她们的赞美,也是衡量其最普遍的人格魅力所在。在画室里,据宁曼丽介绍,她们使用的蜡液是由蜂蜡和石蜡是按6∶4的比例合成的防染剂。蜂蜡是用蜂窝壳熬煮,添加适量松脂加热熔化而成。这是因为蜂蜡比较黏,容易封蜡,而石蜡比较脆,容易制作冰纹,混合使用可以发挥蜡液各自的特点。蜡液的温度一般控制在60~70℃,以便画蜡时厚薄均匀。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画蜡可以说是最有创造力的一步,画蜡的人在布面上留下的纹样风格,皆取决于手中的铜刀蘸蜡液在布面上留下的蜡迹,以及蜡迹凝固后形成天然的防染层。
图4-5 用蜡刀绘制窝妥纹
值得一提的是宁航使用的染料仍然着眼于生态环保的需要,并未因节约经济成本而采用化学染料,有意识地保留了可再生和循环使用的天然植物靛蓝染色。染房就设在公司后面,以往使用的单个木桶染色的方法,已不再适合量产的企业化生产,于是公司修建一个比较大的染池,面积约有8平方米,深约0.8米,可以发酵和沉淀多年的染液,染布量大。在染池的上方,设计并采用了一种机械的方法,将需要染色的蜡布挂在几排横杆上,根据染色时间,可升可降。降下时,约25分钟后,再升离染池,使靛青在空气中发挥氧化作用,重复多次,蓝色可逐渐加深。这样既解决了手工反复染色晾干氧化的工序,染色效率也明显提高。宁曼丽用白瓷碗在池里舀了一碗母液,可以看出植物染料沉淀后呈现绿色(图4-6)。从染房出去,紧挨着的是除蜡的房间,一排炉灶上有几口大锅专用来烧水高温除蜡。这里的工人将画蜡后折皱的布料放入沸水除蜡,待蜡迹全部融化后,再将布捞起来,经漂洗晾干后花纹即现,而布料折皱后染出的图案也会呈现不规则的冰裂纹,产生一些偶然的肌理。见锅里化掉的蜡脂冷却后浮在水面上,有一位工人正在回收已凝固的蜡,便于循环使用,节约材料(图4-7)。最后我们参观了公司开发的服饰、家居用品和壁挂等系列产品的展销店,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产品完整地保留了丹寨蜡染细腻而奔放的艺术风格。丹寨妇女以前主要是自染自用,需要时才做蜡染。如今,既可在公司集中上班,也可在家里画蜡,按件计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因画蜡的时间增多,手艺更为娴熟,除动物、植物图案之外,也有不少人物图案。2011年,笔者曾带研究生去丹寨考察时,适逢乡政府正在举办苗族妇女蜡染竞技比赛,来自各个村的画娘带着自制土布绘制的蜡染作品参加现场评比,由乡政府组织专家评分,通过互相交流以提高蜡染技艺,评出的好作品由乡政府给予奖励(图4-8)。在现场看到丹寨蜡染的题材主要以植物和动物纹最多,但反映苗族生活情景的人物纹样很少见,一般是在从事专业蜡染的画家作品里才能看到,丹寨苗族蜡染应该是近些年才有。这次在宁航看到的反映民俗节日和生产生活场景的人物蜡染画,属于新近创作的题材,画幅都比较大(图4-9)。她们曾创作了一幅《百苗图》,长80米,宽0.8米,企业组织了27位苗族画娘耗时100天才创作完成。作品由82幅画面构成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民俗节日、生产生活的场景图,人物动态简练传神,景物组合自由,表现质朴,平面展开蔚为壮观。在展厅还看到丹寨蜡染传承人集体创作的《百鸟图》等大幅蜡染作品,气势不凡。宁曼丽在介绍这些作品的同时,还请来了自幼跟母亲学习纺纱织布和画蜡的传承人罗佩英向我们介绍她创作蜡染的体会。她常画的蜡染纹样都是传统题材,纹样多以铜鼓纹为中心,四周有人物和蝴蝶、凤鸟组合成适合纹样,造型生动夸张、想象力丰富,看似对称的纹样,两边会增加一些不同变化,能如此轻松自如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才情可见一斑。我们也看到她的有些作品是只绘不染,让蜡色自然冷却后呈深褐色,与白色的坯布对比,纹样线条流畅精致,颇似民间糖画的风格,线条有一种浮雕感,丰富了蜡染的品种类型(图4-10)。宁航店铺展厅的空间并不大,但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新颖的蜡染场域空间,传达的是更直接鲜活的苗族生活图像与境象。仔细观察,蜡染的呈现方式也打破了传统的布局习惯,不再囿于服饰、围腰、背带等实用范围,而以尺幅大小不等的蜡染壁挂作品与展台、展柜结合的布局,使“作品群”之间有了丰富的信息关联,营造出一个“蜡染屋”的展示意境,更大可能地呈现蜡染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这些蜡染作品,毋庸置疑地代表了丹寨蜡画的最高水平,也是丹寨振兴乡村手工艺计划的一个典型案例。
图4-6 公司延续了传统的靛蓝染色
图4-7 收蜡
图4-8 丹寨蜡染画娘技艺竞赛
图4-9 反映民俗活动的人物蜡染
图4-10 未染色蜡绘图案
黄平型革家[20]蜡染,主要分布在黄平县的重安镇枫香寨、重兴乡、翁坪乡、黄飘乡、古龙镇、浪洞乡等。革家女子几乎人人都擅长制作蜡染,主要用于帽子、上衣、围腰、裙子、挎包、育儿袋、床单、背面等。图案造型主要以动物、植物、几何纹为主(图4-11)。蜡染图案工整、细密、精致,构图严谨对称,一般面积较小。纹样由经过高度程式化处理的动植物纹和几何纹相互穿插而成,与丹寨的蜡染比较,地域特色明显。
图4-11 黄平蜡染图案
通过实地考察,笔者认为,分布于贵州不同区域的苗族,其工具、材料、画蜡和染色方法都基本相似,这是共性的一面。但在描绘图案的内容和一些细节上却又各显特色,也就是说,核心技艺的传播和交流对于画蜡技艺的掌握在不同地区都能看到,但细微的区别在于苗族各支系传承下来的图案所要表达的文化观念与图式构成。如今,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已是村村通公路,通讯的发达与交通的便利致使乡村自给自足的手工艺开始寻求对外发展的机遇,这本是好事,但随着当地旅游业逐渐升温的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很容易忽略本该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一味强调其创新的一面。笔者以为保护应该是前提,因为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维护文化差异性的要求是十分吻合的。因此在强调发展与创新的同时,与文化生态保护应有所区别,如果对历史承续下来的纹样进行改编改造,就等于向后人传递了一个又一个虚假的信息,无疑纹样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生态将不复存在。许多专家学者都表达了对此的担忧,故对苗族蜡染图案和发展现状的研究,成为我们考察和记录的主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