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解析

第三节 历史文献解析

《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三引东晋干宝《搜神记》:“元康中,妇人结髻者既成,以缯急束其环,名曰缬子髻。”当时有名的鹿胎紫花纹,始创于六朝,陶潜在《搜神后记·卷九》中云:“淮南陈氏,于田中种豆,忽见二女子,姿色甚美,着紫缬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湿。其壁先持一铜镜,镜中视之,乃二鹿也。”[9]这里镜中身着紫缬裙的女子似鹿,即指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描写的正是东晋时期,绞缬扎花在民间流行时的情景。宋代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里也有“鹿胎花者,多叶紫花。有白点,如鹿胎之纹,故苏相(禹珪)宅今有之”。可知鹿胎为紫地白花,也有红地白斑的。《三国志·魏书·封回传》中有:“荥阳郑荣谄事长秋卿刘腾,货腾彬紫缬四百匹,得为安州刺史”[10]的描写。另外,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中也有记载:“复引诸王按行府库,锦罽珠玑,冰罗雾縠,充积其内。绣、缬、紬、绫、丝、彩、越、葛、线、绢等不可数计,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为元色,余则入染色,谓之彩缬,今民间亦多为之。”说明当时绞缬的繁盛情况和工艺特征。

魏晋时期,绞缬除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鹿胎缬”等。至南北朝时期,方胜缬、梅花缬和鱼子缬已普遍用于妇女的服饰。中国丝绸博物馆珍藏的北朝绞缬绢衣就是用绞缬工艺染出的黄色小点纹。

在距今两千余年前高句丽的墓室壁画上也可以看到,贵族妇女和歌伎舞女的衣裙上常有圈点的花纹。尤其是在北朝的绢衣上,也遍布细小的圈点纹。圈点纹可谓最早的几何图案,这与其制作的工艺有关。绞缬继南北朝之后,到隋唐时期,由于皇家的喜好,这一工艺更是流行,史料记载的绞缬以形状命名的就有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茧儿缬、鹿胎缬、鱼子缬等。

据《新唐书·舆服志》载,唐代宫廷和民间妇人衣“青碧缬,着彩帛缦平头小花草履”,是当时妇女流行的时髦装束。男子的袍服,因染缬色彩斑斓,蔚然成风,甚至家庭用屏风、帐幔、门帘和床单生活用品等也多用染缬作为装饰。从唐代文学作品和传世的绘画作品如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捣练图》,以及一些唐三彩俑和敦煌唐代壁画中也可以看到青碧衣缬的基本样式和花纹色彩的相互关系。韩愈与孟郊联句诗“碎缬红满杏,稠凝碧浮饧”,[11]李贺《恼公》诗“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12]段成式《嘲飞卿七首》诗云“醉袂几侵鱼子缬,飘缨长罥凤凰钗”,同样是他的《戏高侍御七首》中有“厌裁鱼子深红缬,泥觅蜻蜓浅碧绫”。[13]有关绞缬在唐人诗歌中均有大量的反映,可以看出绞缬当时广泛流行于妇女的衣裙,其工艺之精美,远非前代所能比拟。元人所编的通俗读物《碎金》一书,罗列的染缬名目达九种之多,大多只知其名,难与实物对应,故部分有不同的解读。其中提到的哲缬,有研究者认为是画缬,类似蜡染,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折缬”之误,与蚕儿缬、鹿胎缬、撮缬、鱼子缬、玛瑙缬可归为绞缬一类;檀缬,檀本指落叶乔木,以檀缬命名,可能指浅绛色色调为名的染缬;锦缬,仿织锦纹样,指方胜、菱形类格子样式;而团窠缬,类似织锦中的团花纹,在唐代颇为流行;三套缬,可能指型版三套色的丝绸印花;蜀缬,乃指蜀地染缬织物的统称;至于“浆水缬”,采用糊料进行染色,类似近代的蓝印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