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诏古都绞缬

二、南诏古都绞缬

大理扎染北边以周城地区白族为主,南边以巍山彝族地区的扎染为特色。巍山地处云南西部哀牢山麓,距离大理城不过60千米。公元649年,南诏始祖细奴逻就在巍山建立了大蒙国,开创了南诏的基业,成为南诏国最早的古都。历史上,茶马通商的南方丝绸之路,正是通过处于五尺道[22]交汇处的大理,加强了与中原文化、氏羌文化、藏文化及南亚、东南亚文化等文化紧密的联系,文化交流也随之频繁起来,各种手工艺在此融合,因此从中原经四川传入的绞缬技术能在此落地生根。

据文献记载,明清以来,巍山手工纺织业发达,家庭作坊式的染织生产非常盛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间绞缬工艺的发展。1956年,巍山创办了当地的第一家扎染厂“民族织染厂”,延续了这一传统工艺的生产。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扎染在巍山地区几近消失,转机在于日本客户的订单生产和旅游市场的出现,使巍山又重新启动了扎染的生产,形成了巍山县的一项特色产业。为了更好地开展生产经营,企业实行改制,原国有的乡镇企业转为个体经营企业,至1996年到2004年间,先后成立了约11家扎染厂。[23]

巍山彝族扎染的传统纹样多来自对自然的观察与提炼,有蜜蜂、蝴蝶、海棠花、梅花、狗脚花、菊花、鸟虫等植物和动物形象。小蜜蜂图案为四针缝扎而成,似“╋”字的构图形式。梅花的图案则是用针线缝成一个圆圈,再在圈外加上一针,待染色后拆线便可形成一朵梅花图案,扎花的妇女说当地称为“五片叶子一朵花”。这些纹样多用四方连续的形式构成花布,用于桌布、门帘等生活用品和服饰面料。也有客户带着设计来进行加工生产的,包括订单生产,图案类型较多。材料以天然丝、绸、棉、麻为主,常根据布料的宽度来进行设计制作,产品丰富多样。主要集中在巍山的南诏镇、大仓镇和庙街镇。笔者在考察扎染企业时,发现大多是前店后作坊的布局,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与参观体验。染料一般分为植物染色和化学染色。建于1988年的巍宝彝族染织厂,最初是由三人合伙合资建起的一个小作坊,后发展为三彝扎染厂,成为巍山县规模较大的扎染企业,设有草木染、扎花、印花、服装、染色、熨烫及锅炉房等七个车间,形成了一条生产线,生产“三彝牌”扎染系列产品。最初90%的订单来自日本和韩国,后看好本地旅游市场的发展,又开发新产品,在丽江、下关、大理古城等旅游点都设有销售点。在染色车间,可以看到10多个近2米高的大染缸,染缸旁的横梁上晾晒着经过染色后的扎染布。据染匠说这里使用的都是植物靛蓝染色。

熊天艳是家族的第三代传人,父亲熊文杰是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她的祖父、父亲、母亲都曾是巍山国营染织厂的扎花工人,熊文杰负责染色,妻子负责扎花。工厂倒闭后,熊文杰进入私营染织厂,负责在周城等地方村镇培训扎染工人。1994年,他在巍山县建立了兴巍民族工艺厂。在后院,大大小小就有数十口染缸,分类较多。如原料缸、清水缸,其中为了织物染色的深浅,染缸又分为深缸、中缸和浅缸等,安装有环保污水处理的设备(图5-19)。这些企业就地取材,以本地土生土长的廖蓝、水马桑、板蓝根、红花、艾蒿、黑头草等为原料,一直保持传统的植物染色,已成为巍山彝族扎染的一大亮点。笔者分析,由于过去主要以日本的订单为主,日本人崇尚天然的植物染色,这些产品外销的企业坚持用植物染色,与他们为日本等国家订单生产所提出的要求有直接关系。由于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高,产品价格也跟着上涨,日本公司更愿意在越南、老挝等国家新建工厂,订单减少导致巍山的企业开始转内销,但熊天艳认为虽然订单减少,却有更多时间开发新型扎染产品,如今已有了自己的创意品牌“熊喵家”和展销店,周边许多经营扎染的商店都从兴巍民族工艺厂进货。

企业的染房车间一般由掌握染色核心技术的男人在操作,妇女主要完成前部分图案的扎花和后期的拆花,以及产品的缝纫加工等工作。在兴巍民族工艺厂除看到的固定工人之外,企业还通过“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扩大生产规模。据县里统计,巍山扎染企业仅扎花、拆花间接从业人员就近2万人,带动当地农村妇女从事扎染手工艺制作,并增加了家庭收入。巍山与大理的周城扎染比较,前者不仅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多,而且产品品种、花色、款式也更为多样,包括各式服装、面料、床上用品、壁挂、台布、围腰、杯垫、手巾、包等各种特色工艺品和家居用品(图5-20)。

图5-19 兴巍扎染厂染房

图5-20 兴巍扎染厂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