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火草布

第一节 火草布

从世界范围来看,纺织技术的发展主要与当地出产的纺织原料的使用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衣用质料与衣着方式,其特点是就地取材。若没有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丰富的经验,以及对各种材料性能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即所谓“地方性知识”[8]。如最早对野生植物纤维的原始加工方式,有捶打、洗晒等,将坚硬的树皮、纻葛等去浆、弄软,然后披裹、捆缚在身上即可,即史书记载的所谓“衣木叶”“取木皮以蔽形”的原始服饰。石器时代,类似于纺的纤维加工工艺已经形成。

在云南元谋大敦子、洱海及金沙江流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大量四、五千年前原始的石制、陶制纺轮及纺锤等工具,就证实了这点。当时,陶制纺轮的大量出现,使杂乱的纤维通过纺轮的转动捻成纺线。到后期,纺车才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起来。早期的植物,大多是麻织品。但纳西族、彝族、白族和傈僳族等众多民族,也有采用野生植物火草的叶子搓成线织布用于衣着的历史。火草生长在西南海拔1800~2500米的丘陵地带,其叶宽2.5厘米,长15~18厘米,叶背面有一薄层具一定韧性的乳白色纤维,人们将它撕下并连接成线纺织成火草布。火草布纺织工艺比较复杂,在中国纺织史上十分独特而罕见,可以说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的创造发明,云南民族博物馆和楚雄博物馆都有图纹解读,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关火草布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云南的文献。明《滇略·产略》引《南诏通纪》云:“兜罗锦,出金齿木邦甸。又有火草布,草叶三四寸,塌地而生。叶背有棉,取其端而抽之,成丝,织以为布,宽七寸许。以为可以为火,燧取火,故曰火草。然不知何所出也。”[9]这里准确记载了明代云南纺织火草布的情况,包括火草叶的形状、采用纤维的部位以及当时火草布的宽度(图1-1、图1-2)。据此,火草布在云南应有500年以上的纺织历史。迄今,云南楚雄华南五街镇彝族人制作火草麻布,已成为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一种手工技艺。武定的彝族人用火草做成的“火草褂”,仍被视为珍贵的衣服。也有一种纬纱采用火草、经纱采用麻或棉织成的火草布,这种混纺类的火草布比较结实耐用,织成的衣服冬暖夏凉,有棉毛混纺的效果,织出的几何图案,别具风格。[10]火草布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自然资源和简易工具进行加工即可纺织的技术,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纺织原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生存技巧与智慧。

图1-1 云南彝族制作的火草布

图1-2 火草布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