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的蜀缬之名

三、扎染的蜀缬之名

四川蚕业起源较早,丝织业发达,而丝织品印花于服饰在唐代极为兴盛。其中尤以蜀缬闻名遐迩,唐代诗句多有描写形容。“蜀缬”,指蜀地所产的染缬制品,包括绞缬、夹缬、蜡缬和蓝印花布等印花工艺品。四川自贡是迄今仍保留有传统民间印染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变化,如今能存留下来只有绞缬和拔染蓝印花布。历史上,蜀缬中的绞缬,以川南地区的扎染最具代表性。这主要得益于自贡、荣县、夹江、峨眉等地处南方丝绸之路,受成都蜀缬传播之影响,历来民间印染兴盛,品质优良。荣县唐始称荣州,农业、纺织印染均比较发达。清末民初,荣县的双古乡是四川产蓝靛的基地,每年靛蓝收获季节,当地贩卖靛蓝的商贾云集,说明当地善种蓝制靛,扎染、蓝印花布都有专业市场。扎染在当地称“捏蛾蛾花”“狗脚爪花”。主要有方胜、小圆菊、银锭、梅花、蝴蝶花、古钱等传统纹样(图5-21)。尤其是一些以单独纹样为基础的自由组合的动植物图案,寓意吉祥,生动有趣,这些图案大多用于服饰、床单、被面、门帘、台布、帐沿、围腰、包袱等生活用品的设计。自贡扎染主要是在荣县民间扎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图5-21 四川民间扎染

据四川工艺美术大师张宇仲先生撰文回忆,直到20世纪中叶,自贡的沿滩、仙滩、大山铺等地都还开设有“浸染房”生产蓝印花布和扎染。当时,大小染房遍布城乡,且发展成有规模的街市。自流井就有一条“八店街”,有不少民间艺人在这条街上经营扎染、印花、淋花、捶金、绘染缬粉稿等,生意兴隆。[24]张宇仲先生耳濡目染,很早就对传统的印染工艺有浓厚的兴趣。抗战时期,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回到自贡后,就着手挖掘和整理川南民间绞缬工艺的方法。在他看来,扎花工艺比较繁杂,每一块扎染布上的纹样都采用了若干不同的扎花针法,有扎、撮、绉、捆、缠、绕、折、叠、缝、挑等多种缝扎技法,包括单色、多套色、晕染等染色工艺。20世纪70年代,他为了盘活这一土生土长、代代传承的文化资源,在不断的实验中,不仅恢复了传统的绞缬技法,更有所突破和创新,并以此带动了自贡民间扎染工艺的复兴。此外,作为研究,我们不能不记录传统手工印染在高校传承,并反哺地方民间工艺创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因为与地方传承方式不同,民间工艺进高校,形成了民间与专业院校对手工染缬技艺传承的两种不同风格和发展格局。这导致自贡扎染也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其中,受专业院校师生作品的影响是一个主要因素,扎染题材由原来的以蝴蝶、梅花、铜钱、方胜、凤鸟等传统纹样为主,转变为以比较写实的人物和动物图案为主,使题材更加丰富,技术表现更为多样。扎花使用正扎和反扎的技术手法,采用细密的针法表现主体纹样和大面积捆扎所产生的色晕对比,形成后期自贡现代扎染的艺术特色。从另一个角度讲,正是由于传统的扎缬方法与专业院校师生的创新性实验,反哺自贡扎染技艺与表现题材,使自贡扎染艺术也因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影响至全国。1986年,自贡市拔染工艺厂为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提出了扎染工艺实用化的思路,不断丰富面料、纹样、色彩,并革新技术,用麻、丝、绒、皮革、化纤等10余种面料制作扎染,拓展出人物、动物、花卉、书法以及几何、写意图案等,总结了撮、串、叠、塔、绞五大类技法,利用化学染料较为齐全的色谱,染出丰富的色彩,为传统扎染工艺的市场化运作开辟了一条新路。1989年,自贡市拔染工艺厂更名为自贡市扎染工艺厂,以生产扎染系列产品为主。因各种原因,停止了拔染蓝印花布的生产,拔染蓝印花布也从此销声匿迹。

综上所述,研究自贡拔染和扎染,绕不开一个重要的开拓者张宇仲先生。自贡传统扎染的发展,与他对此的研究和工艺实践有直接的关系。张宇仲先生早年对蜀缬的研究主要在纹样和工艺两个方面。他将扎染的主要工艺描述为: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固色、漂洗、熨烫平整等步骤。具体地说,就是在白棉布准备好后,用纸版或薄塑料版,在上面画出图案,用打孔工具沿图案轮廓打出顺序的小点,再在布上刷浆糊,布上便印上了纹样轮廓线,方便用针串线时有据可依,也可根据点状的轮廓线决定针步。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术,与大理周城传统的扎染工艺基本相似,但在题材的选择与图案的构成、扎染技法方面特点各异。其作品多为实用的信插、手帕、丝巾、床巾、桌布、壁挂和服装等,种类繁多。扎染的图案早期多为寓意吉祥的纹样,如张宇仲创作的“鸾凤和鸣门帘”“鹭鸶戏莲床单”、张晓平的“蝴蝶桌布”等,采用传统题材和绞缬工艺制作,具有朴实、线路细腻的工艺特征。后期为了体现地域特色和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反映自贡恐龙、画像砖上制盐的图案、大熊猫等扎染产品也多了起来。但能代表自贡扎染技术的仍然是当地传统绞缬图案,最具蜀缬特色。扎染工艺厂成立之后,凝聚了张宇仲与张晓平父女两代人心血的《红楼十二钗》大幅壁挂,历时6年才完成,另一件《八十七神仙卷图》用了2年时间完成(图5-22)。扎染方法是按人物轮廓串线收紧,将其捋匀,打结时保持相应的力度,再用线进行缠绕,继而施染,以表现针步紧密细致的线路特点。这种串扎法,呈现中国画式的线描特征,疏密有致,流畅自然。采用棕色调子,更显古朴典雅,不仅图形复杂,也耗时耗工,最后完成的效果如果没有足够的扎染功力是难以达到的。以人物题材创作的扎染,技法要求很高,除正扎之外,也可反扎。在张晓平以敦煌壁画仕女造型为题材创作的壁挂中,常多采用的是反扎法,即主体纹样染色,背景捆扎,主体呈现剪影似的效果,扎染物象边缘的轮廓线路,显得清晰、细致,这点与专业院校师生创作的方法与轮廓线的处理效果有明显的区别,体现出自贡扎染工艺扎实的技术特征。为了呈现丰富的色彩,染色时,常分成两次染色,即先染浅色,后染深色,前后需要重新捆扎,重复防染。为了达到多套色效果,主要采用色系较多的直接染料、活性染料等高温染色,使其扎染后的织物能呈现有色彩对比、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张晓平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扎染手艺,其选择的题材更加广泛,扎染手法也更加精进,逐渐形成了个人独有的扎染艺术风格。近年来,她不断尝试各种扎染技术的创新运用,又多受聘于大中型院校或地方培训传授扎染技艺,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成为自贡市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扎染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图5-22 扎染八十七神仙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