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缬的成熟期

第三节 染缬的成熟期

秦汉时期的中原地区,印花技术的再度复兴是从染缬开始的,仅以现有的文献记载和出土的实物看,绞缬与蜡缬已有实物可考,但花纹制作相对比较简单,工艺也看不出异常精美之处,可见当时的染缬技术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二仪实录》记载染缬“陈梁间贵贱通服之”,说明南北朝时期,染缬已广泛应用于服饰。

而染缬发展至隋唐,包括已有文献记载的夹缬,可以说是防染印花技术发展的繁盛时期,妇女的衣裙、男子的袍服,以及家庭用的屏风、帐幔也多用染缬制作。染色技术中对酸、碱剂和媒染色剂的使用以及套染技术,在丝绸印花中已很常见。当时,除染缬的数量、质量均有提高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特别是在甘肃敦煌出土了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果对禽纹绢,这是自东汉以后隐没了的凸版印花技术的再现。从出土的唐代纺织品还发现了若干不见于记载的印染工艺,如用碱作为拔染剂在生丝罗上印花,使着碱处溶去丝绞变成白色以显花,这种印花是拔染或拔印的前身。唐代宫廷和民间妇女的衣裙、男子的袍服,因染缬色彩斑斓,蔚然成风,甚至家庭用屏风、帐幔、门帘和床单等也多用染缬装饰。据宋代陶谷《清异录》载:“显德中创‘尊重缬’,淡墨体,花深黄。二部郎陈昌达,好缘饰,家贫,货琴剑做缬帐一具。”记述了一位穷书生由于爱好“缘缬”(纹饰),甚至可以“货琴剑”,换回一顶新花样的染缬帐子,反映了当时染缬流行时尚的程度。有学者研究认为:“唐三彩淋漓斑驳的釉色变幻,缤纷的彩釉组合,特别是围绕着白色斑点的晕散、流动的彩釉效果,可以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唐三彩’的彩釉装饰。”[7]并据此得出唐三彩是由于模仿和借鉴了染缬的图案,而引发了陶瓷本身在装饰技法上创新的结论。这类比较研究,也道明了各门艺术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完善的关系。染缬发展至北宋时期,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朝廷指定复色染缬为宫室专用,二度禁令民间流通,从而导致染缬工艺衰落。《宋史·舆服志》载“天圣二年诏令: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色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褐色匹帛制造衣服,令开封府十月断绝。”[8]诏令中所提到的黑褐地白花衣服及蓝黄紫地撮晕花样,明指绞缬。一种日用生产品由官府用法令禁止,可知染缬流行必相当普遍,这显然与其工艺繁杂、费料费工,有过分奢侈之嫌有关。这项规定直到南宋时期才被废除。

到了元代,染缬有了新的发展。元明之际,一本名曰《碎金》的通俗读物就记载了当时流行的九种染缬的名称,分别是:檀缬、蜀缬、撮缬、锦缬、蚕儿缬、浆水缬、三套缬、哲缬、鹿胎缬。[9]此外还有鱼儿缬、玛瑙缬、团窠缬等,名目繁多。在这些染缬名目中,有以材质或地名命名,也有从工艺技法或花纹式样或色彩来命名的,其中应包含夹缬、绞缬、蜡缬和灰缬四种防染印花工艺,堪称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印花技术,尤其是巧妙地运用了防染技术的原理,不愧为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杰作,下文分别论述之。

【注释】

[1]《周礼·考工记·画》.

[2](宋)高承.实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538.

[3]孔子:(春秋)《论语·卫灵公》.

[4]李妍.最早的彩色套印工具——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印花凸版[J].文物天地,2017(10):16.

[5]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97.

[6]方晓阳,吴丹彤.唐代敦煌千佛洞纸制针孔漏版的制作与印刷技艺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6):2.

[7]方忆.唐三彩彩釉工艺与唐代染缬工艺关系之初步探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2):66.

[8]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3575.

[9]碎金·彩色篇第二十·夹缬[M].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影印本,19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