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画绘蜡染
从现有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蜡染自宋、元以后遂逐渐消退于中原,而兴盛于西南地区的贵州、川东、云南等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故在历史文献中并未看到西南地区在唐宋之前有关蜡染的确切记载。长期生活在贵州地区的苗族、布依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其蜡染极为典型。就蜡染工艺而言,历史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采用木模板夹布“溶蜡灌于镂中”,另一种就是手绘蜡染。工具多采用铜片、木或竹板制成蜡刀手绘于白布之上,在画蜡技术上比较自由。明清时期,相关的记载较为详尽。如《黔书》“苗俗·花苗”一章中云:“花苗在新贵县广顺州……裳服先用蜡绘花于服而后染之,既染,去蜡则花见。”[17]《嘉靖贵州图经新志》记载:“西南苗,妇女画蜡花布。”康熙年间卫既齐在《贵州通志》引《广顺访册》云:“境内苗民,妇女在裙用蜡画布,花彩鲜明。”乾隆年间《贵州通志》也记载有:“先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爱必达《黔南识略》卷一云:“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去蜡而花现……衣袖领缘皆用五色绒线刺锦为饰,裙边刺花,故曰花苗。”[18]这些文献不但介绍了蜡染的工艺方法,也描述了蜡染的使用情况。千百年来,蜡染技术之所以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留和传承,原材料容易获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蜡,是动物、矿物所产生的脂肪酸脂,常温下为固体,具有可塑性,不溶于水,能燃能熔,熔点较低并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和黏附功能。蜡染正是利用了这些特性实现了在布上防染的目的。[19]用于蜡染的蜡材,有动物蜡(蜂蜡)和矿物蜡(石蜡)两种,依其脆性、韧性和渗透力的不同,可单独使用,也可按比例调配使用,所获得的冰纹效果也有差异。蜂蜡可通过自家养的蜂群生产,靛蓝可以种植后提炼,还有传统的蜡画技术,以及具有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特有的文化符号及审美情趣等因素,形成了带有地方性蜡染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