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染绘印,染布斑斓
2025年09月26日
第四章 防染绘印,染布斑斓
在贵州地区流行的主要防染工艺除蜡染之外,还有枫脂染和粘膏染。
蜡染,又名“臈缬”“蜡缬”。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采用蜂蜡做防染剂印染花布。至唐代,蜡缬就已用于宫廷服饰以及屏风、幛子幕帘的装饰等,工艺可分为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复色染可套色到四、五种。在许多有关蜡缬历史的文献里,作为实物引用的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收藏的“羊木臈缬屏风”,此屏风为对称蜡染的一半,亦即一扇屏,屏风高1.63米,质地为絁,是一种较粗的丝织物,作淡黄色,用深茶色印染,这样上蜡的部分就形成了图案:一株大树下站着一只卷角羊,羊身上有几何形图案,显示了日本与波斯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个屏风不仅工艺精美,更是古代丝绸之路交流的重要例证。根据屏风上的墨书记录,这扇屏风制作年代应在天平胜宝三年(751年)十月至天平胜宝八年(756年)六月之间,在日本制作的。典型的中国式山岳和树木图案,说明其原图的设计应该是在唐朝完成的。喜欢胡风的唐人把卷角羊纳入了屏风的设计(当时叫粉本),再由日本的遣唐使将其带回本国。日本奈良时代的工匠严格按照唐朝的设计和工艺规范做出的屏风,连“臈缬”这个唐代名字都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在今天看来,羊木蜡染屏风,虽然是日本仿制的珍品,但反映出来的还是唐代文化融合的盛世风情。